中国民俗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 民俗研究 > 中国民俗研究

[张海洋]不断漂移的汉族


作者:张海洋       来源于:中国民间故事网

  汉族,这个看似清晰和确定的民族,当我越发仔细去追究,面目就越发模糊。这个民族的人口太多,分布地域太广,血统太杂。你能看到的永远只有树木,没有森林。这个人口占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总数九成以上的民族,也许是我们最不了解的民族,也许是我们永远无法说清的民族。

  你可以说汉族是没有民族服装的民族,但也可以说是民族服装最为丰富的民族,各地的汉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服饰文化。白羊肚头巾和毛坎肩就是陕北汉族男子的经典服饰,它们和其他一些独特的东西,例如民歌、窑洞、腰鼓共同构成了陕北的人文风景。摄影/周志彬

  汉族的历史有多长?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历史,作为中华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汉族,历史有多长?几乎所有的人都会不加思索地说出,五千年。但是,真的有这么长么?

  让我们从“汉族”这个族称入手去追溯历史,也许能看出一些端倪。“汉族”这个词的出现,其实是很晚的,19世纪末,西方的民族主义通过日本传入中国,在民族危机、民族主义及日本文化的共同作用下,“民族”、“汉族”这些概念真正出现。1895年,陆皓东在《就义供词》中慷慨陈词:“盖务求惊醒黄魂,光复汉族。”1897年,唐才常在《各国政教公理总论》中说:成吉思汗“子若孙抚中原,以奴汉族”。1899年,梁启超在《东籍月旦》中介绍日本著作时,大量使用了“民族”一词,同时还使用了“汉族”、“蒙古族”等称谓。从现在史料发掘的情况来看,梁启超是中国最早系统地阐述西方民族主义理论,准确理解“汉族”的族称含义,并自觉地、经常地加以应用的人。

  而“汉族”一词正式被广泛使用和接受,至少要到1903年。这一年,邹容在著名的《革命军》一书中大声疾呼:“中国华夏,蛮夷戎狄,是非我皇汉民族嫡亲同胞区分人种之大经乎?”章太炎在《驳康有为书》中号召“汉族之仇满洲,则当仇其全部”。蔡元培在《释仇满》一文中强调“吾国人一皆汉族而已,乌有所谓‘满洲人’者哉!”刘师培在《黄帝纪年论》一文中认为:“欲保汉族之生存,必以尊黄帝为急。黄帝者,汉族之黄帝也,以之纪年,可以发汉族民族之感觉。”孙中山在《敬告同乡书》中主张“四万万汉族之可兴,则宜大倡革命,毋惑保皇”。这些发表于同一年里的言论,对于促进革命之功及宣扬大汉族主义之过,早有公论,不必赘言。我只想指出“汉族”一词在20世纪初才被大量使用和广泛认同的事实,这是“汉族”这一族称确立的主要标志。

  通常认为汉族的文明形态是农耕文明,但是在沿海地区,很多汉族人也是靠海吃海的,属于典型的海洋文明。不同的文明形态造就了汉族人不同的文化和服饰,比如福建的浔浦女在历史上一直是不缠小脚的,并且以头上插满鲜花为美,都与北方的汉族不同。摄影/崔建楠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国家地理》的BLOG 2010-08-13 10:39:55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巫达]族群文化资本促“社会关系”形成

下一篇[常嫣]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及其保护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