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 民俗研究 > 中国民俗研究

[乌丙安]手工技艺的民俗故事


作者:乌丙安       来源于:中国民间故事网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反映工匠师徒关系的动物小故事。有一故事说猫是老虎的师傅。猫把技术传给老虎以后,虎就要吃它,猫便爬到了树上。老虎上不了树,才知道猫师傅留了一手绝艺,没传给它,所以虎不能上树。这种类型的故事,大体上反映了旧式工匠传艺的特点。民间有一则讲鲁班和徒弟赵巧儿的故事,说“赵巧儿送灯台,一去不回来”,就揭示了工匠师承的重要。
从木匠的传承来看其他各种类型的工匠行帮,可知他们都用自己特定的民俗传承,发挥着各种物质生产的经济职能。广泛散居在民间的匠人及其作坊,大体上沿袭着古老的技工传承而从事作业;只有在大规模现代化生产的条件下,这种小手工业者的原始的民俗形态,才会迅速消逝。因此,民俗学对工匠经济的研究,无论对现存的大量工匠生产,还是对未来手工业的现代化,都有重要意义。
除了技艺的传承外,由于工匠的生产处在长期被压迫的历史条件下,也把种种信仰事象传袭了下来。这些事象绝大部分是针对雇用东家的。拿木瓦工匠“厌胜”来说,就是从匠人生产的民俗传承中,逐渐形成而神秘地施行的一种信仰事象。它不仅是民俗信仰的一种形式,同时也反映了工匠生产关系中的斗争问题。
据《西墅杂记》记录的几则关于匠人“厌胜”的短小传说,可以看出工匠常利用这种巫、蛊、咒的手段,来惩治或报复富户雇东。据传说:有一家莫姓大户人家,每到了深更半夜,房子里便有角力摔跤的声音不停传出。家里人经过多次驱邪禳灾,都不生效。后来,把房宅转卖他人,拆了以后才发现,梁间有木刻的两个小人,裸体披发正在摔跤。这里的灵验当是无稽之谈,但私下镇物倒是完全有可能的。木工安放木雕镇物的例子古今并不少。《西墅杂记》又记载说:韩氏营造房宅后,死丧不绝;四十多年后,风雨毁坏了院墙,在墙里发现藏有一块孝巾,以砖弁之。这显然是瓦工咒韩宅主人死丧的做法。我们在近年辽北的民俗调查中,从木工口里也听到了一件关于“厌胜”的故事:说从前一家财主大兴土木盖宅院。因为他太刻毒了,木工、瓦工都纷纷偷下镇物,诅咒他快点家败人亡。可是过了好多年,这家不仅没有败落,而且传了好几代,还靠剥削发了大财。工匠们的后代都暗自纳闷,埋怨祖上的镇物不灵。据说,土改时这家地主逃亡到黑龙江一带。农会翻修他家房宅时发现,正房梁间秘密安放着一个小木人赶着一辆小马车向大门外走的样子;大门楼墙里还发现,砖刻上有一个小人手拿弓箭向房中做射箭的姿势。木、瓦工说:赶车的木人是咒财主把家财都拉出去、取耗尽家资的意思;射箭砖人是咒财主家人口丧亡。那么又为什么不灵验呢?木、瓦工说:这两种镇物相克了。赶车人想让财主家破,但是车出不了大门,射箭人把箭头指向木人,所以财主家得以保全。这个故事十分生动地表述了工匠习俗的某些方面。
这种俗信的渊源,除了具有一般巫蛊特点外,主要还是在于工匠相信本工种技艺的高超和神奇。从很古的文献资料中就有关于这方面的记录。象《列子·汤问》中记有周代偃师为周王制作能歌善舞的“机器人”的故事;《文士传》有张衡做木鸟,装上羽翼,腹内设机关,飞行数里的故事;《三国志》载诸葛亮制造木牛流马的事迹。晋代流传着区纯制木妇人看守门户及制作木人舂谷的故事。唐代有马待封为皇后造妆具,用木人取手巾、梳篦和脂粉、眉黛、髻花的故事。《朝野佥载》中载有王琚做木獭沉于水中捕鱼的故事;殷文亮制木妓,唱歌吹笙酌酒的传说。《杜阳杂编》记韩志和制木鹤鹊等,腹内设机关,可以飞行高三丈、远一二百步外。此书还载他制木猫捕鼠的传说。宋代有曾民瞻制作报时木偶二人,左木人昼司刻、夜司点,按刻点击铁板;右木人昼司晨、夜司更,按辰更鸣铜钲的事迹,记在《吉安府志》里。此外,指南车、记十二辰车、记里车、舂米车等等,历代也多有记载。所有这些,都从工巧技艺的传承方面,显示了工匠的重要地位。至于历代楼室、桥梁、用具的工巧技艺,在文献、口头上传诵的就更多了。
古代的金工传承,后来发展成为金、银、铜、铁、锡五金工匠行业,再发展出近代的冶金、铸造、锻压,以及现代的车、钳、铆、焊等工种。
古代个体陶工传承,后来发展成我国著名的陶瓷工匠作坊;由瓷器进而发展到搪瓷、玻璃制作。
其它象织工、漆工、染工的传承也都对经济生产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大规模现代化工业生产和固有的工匠职业集团生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工匠中的民俗事象至今还以它固有的特点影响着工业生产。因此,对经济的民俗、对工匠的调查研究,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是有重要意义的。
工匠职业集团在我国有极为广泛的影响,它是民俗学经济生产方面不可忽视的一个内容。工匠生产的技艺及创造都各具不同的类型,在各个时代、各个地方及各个民族中,都有不同的民俗特征。
象广西、贵州、湖南毗邻地区的侗族山寨,人们住的都是一座座衫木楼。这些木楼依地形不同而有不同的风格,有的甚至在陡坡上能架起宫殿式的房屋,很是壮丽。这些山寨木楼的设计技艺,也十分高超,和别的民族工匠不同,全是在半边竹竿上绘制蓝图的。工匠先是用规矩、准绳测量好地形,然后只用一把曲尺,一支竹笔,便把全部构想画到半边竹竿上。这个设计图,侗语称做“香竿”。在一香竿上画出密密麻麻的图形,只有侗寨工匠师傅们才看得懂。
香竿的长度和所建房屋的中柱一样高,绘画前先刮去光皮,露出竹质。因底色金黄,易于着墨。侗乡奇巧的鼓楼、风雨桥,都曾点画在这样的半边竹竿上。香竿上标满工匠们的传统特殊文字记号。这些标记大约等于十三个文字,即:前、后、左、右、上、下、中、方、天、土、挂、梁、柱。这些文字记号也只有侗族工匠师傅才能识别。
竖屋架时,亲朋邻里都来帮忙。上梁时的仪式是:屋梁上系着红布,吊着禾把,当它慢慢升上屋架时,主人燃放鞭炮,向观看的人撒丢糯米糍粑。上梁后还有“踩梁”仪式。由工匠在梁上行走,把一匹侗布的一端系在屋架上,手拿着糍粑唱赞词。在赞词中,木匠自称是鲁班弟子,祝吉利、祝主家子孙成栋梁,祝“鲁班主家一样旺”。迁入新居时,还要举行新居之礼,要打油茶,办酒席,唱贺歌,往往从白天闹到半夜才歇。
工匠生产所表现出来的民族民俗特色十分鲜明。目前,在我国广大乡村或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工匠生产仍然占有很重要的经济地位。对工匠行帮的民俗事象的关注和研究,正是民俗学的任务之一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丙安小屋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罗杨]民族民间文化的处境和抉择

下一篇[刁统菊]女性与龙牌:汉族父系社会文化在民俗宗教上的一种实践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