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 民俗研究 > 中国民俗研究

[柳叶]悲情拉花


作者:柳叶       来源于:中国民间故事网

  看过井陉拉花的人都有一个强烈的感觉,就是越看越爱看,每看每新,百看不厌,只到自己也想学两手,也想下场舞将起来。拉花是一门综合艺术,声、乐、舞、情无不引人入胜,但其中最为惹人眼球、撞人心扉的还是舞蹈。例如一个动作:拉、伸长、廷伸,然后回来再翻,在源于生活上具有丰富的内涵,但又高于生活,其动作大开大合,自然舒展,稳健流畅,轻盈细腻,将人体的柔韧性、造型美以及情绪表情的精神展现发挥到极致。这是心灵与动作同步表现出来的。中国舞协原主席贾作光先生对此有过极高的评价:“井陉拉花是民间舞蹈园地中开放得最艳丽的奇葩。”笔者闻听,认为当之无愧。

  三

  在井陉矿区文化局刘局长的引荐下,我来到俱乐部,观看一支纯属业余组合却又超越专业水准的具有超凡精神动力的舞蹈队的表演。当拉花音乐响起,俱乐部门前所有过往的老乡都驻足倾听,有的翘首探望。我一个外人,强烈地感受到老乡们是在听自己的音乐,那种满足与骄傲真是难于言表。

  乐队里有一位消瘦的老人,中等身材,正全神贯注地挥舞着鼓锤。我眼前一亮,这不就是那个经常在电视里出镜,提起井陉拉花无人不晓的老艺人武新全老师吗?

  握着老人那双粗糙的大手,我心中掠过一丝怜悯。这双手让我感受到岁月的磨砺,以及一个老人在追梦路上那鲜为人知的酸甜苦辣。提起拉花,武新全老人浸透疲惫和迷茫的眼神顿时一亮,充溢着希冀。说起拉花的故事,老人兴奋不已,滔滔不绝……

  “我学拉花与石家庄解放同步,也就是八九岁的样子,跳了一辈子拉花,可以说拉花比我的生命都重要。我一个人影响到全家人都练,就连年迈的父母亲也经常和我们一起扭拉花。不夸张地讲,我的家可以组织一个拉花队。老婆、姑娘、小子都是跳拉花的好手。虽然拉花进入香港,也进入中央电视台,参加CCTV舞蹈大赛并获得三等奖,但最令我难忘的还是1957年进北京。在此之前,我连石家庄都没去过。那时外面没有人知道拉花是什么,我们去了,带着‘****同春’进入北京一流剧场,还进了中南海,和老一辈艺术家一起照像,只要一闭上眼睛,当年的一切都历历在目,那种感觉实在是太难忘了……”

  我被武新全老人的幸福回忆感染着。当问起拉花的现状以及对拉花前景的设想时,透过老人的沉默,我看到了一个老艺人在追梦路上的艰难,就像这山路一样坎坎坷坷。我感受到了“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无奈,更理解一个老艺人奋斗之后不被人理解的那种辛酸。武新全老人言语不多,但质补无华,他那种甘苦自知无需人喝彩的人生态度,更令人钦佩。但我相信有历史作证,人民不会忘记,子孙后代都不会忘记,拉花一定会传承下去……

  井陉拉花之所以有今天的辉煌,那是因为它的背后,有着无数个默默奉献的人,武社庭就是其中之一。按照具体身份,在拉花表演中他只是一个乐手,但53岁的他却见证了拉花发展的点点滴滴。为拉花他可以不顾孩子上学,拿着自家所有的积蓄去演出;为拉花他可以放弃人们所羡慕的官位不做,默默地当好文化馆馆长,为拉花的繁盛奉献毕生的心血。他是那种宁愿自己冻着,也要把拉花抱在怀里的人,因为拉花的未来牵着他的心。他对艺术的执著追求感染了妻儿,为了逼女儿学拉花,他拿个竹棍硬是把女儿的手腕给打肿了。他执著痴迷,没有一点功利思想,我原以为这个在幕后做了太多贡献的艺人,为拉花流过太多的眼泪、有过太多的不被人理解的乐手,一定有太多太的委屈,可武社庭的话又一次让我刮目相看。他很真诚地说:“个人的得失无所谓,只要老百姓能记住拉花,子孙后代能记住拉花,拉花能传承下去,就足矣!”最后他给我唱了一段拉花里的情歌:

  绿的是叶,
  红的是椒。
  二八佳人来摘椒,
  心里想着情郎哥,
  叫刺儿扎着了。

  武社庭告诉我,传说拉花舞蹈的音乐是从寺庙里偷出来的,因为拉花源于人们拉荒,人们总来寺庙里乞求神灵保佑他们过上平平安安的生活,过上有吃有穿的日子。由此,我便想为质朴勤劳的井陉人民,对那些默默地为拉花艺术付出心血的老艺人祈祷一番,祝他们的身体健康,平安如意!

  回来的路上,我因晕车吐了,车上的人们几乎都是井陉老乡,他们有的递过塑料袋,有的忙开窗户,有得递毛巾,让我从心里涌起一股暖流,感动不已。井陉拉花好,勤劳、善良、质朴的井陉人更好。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2/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冯百跃]傣族的“泼水节”与象脚鼓舞

下一篇[覃乃昌]《嘹歌》:壮族歌谣文化的经典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