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沈燕 来源于:中国民间故事网
五、生死之间的传宗接代
从长辈们的逻辑出发,他们相信祖先与阴间的存在。在坚持“两家并一家”的背后,凝结着的是他们的生死观。通过“两家并一家”这种婚姻形式实现传宗接代,摆起了人家,他们也就在生的同时解决了死的问题。从生的角度而言,“摆人家”使生者与祖先的沟通成为可能。祖先的存在,提醒着生者从何处来,而祖先时不时的帮助,也使后代在阳间的生活更为顺利。比如村民们都知道家蛇往往是祖先的化身,当它们出现在家中时,就是祖先在提醒后代最近有不好的事发生。而生者即可前往关仙婆处询问,提早做好预防。从死的角度来看,对未知死亡的恐惧是任何人无法逾越的问题,而关仙则可以让祖先开口说话,继而让活着的人对阴间的生活有一点概念,并知晓如何在阴间过得顺利。比如子孙兴旺,则在阴间有较高地位,反之若是没有后代,则只能在伤司船上到处流浪乞讨。阴间的生活仍有可控的部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生者的安慰。
传宗接代,也可以说是生者创造出来的生存策略。在父母们的世界里,亡者和生者各居其所,在“摆人家”的连接下,有序、甚至和睦,继而共同来面对生死问题。而当现世的各种因素比如计划生育政策等阻碍了传宗接代的实现时,村民们便发展出“两家并一家”这样的形式,尝试继续维持这种秩序。一旦这种秩序遭到破坏,父母们建立起来的意义世界就会破灭,他们也就会生发出迷茫、甚至生活毫无意义这样的想法。就像我父母经常说的,“你要是嫁出去了,我们真的是白养你这么大了,我们做了这么多年也白做了。”这并不是如表面看到的那样是父母们自私的想法,背后背负的其实是他们在这个村子里生活那么多年累积起来的对阴间世界的想象,连带着对阳间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他们才会紧紧“抓住”长女或独生女儿的婚姻自由,去争取小孩的一个姓氏。
但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对祖先、阴间的想象早已消失在校园课堂上。于是我们会觉得父母们的固执难以理解。在祛魅的世界中,我们只看到我们的现世也只想过好我们的现世,而父母们颇有向死而生的决绝,他们在生的同时积极准各着死的事情。事实上,“宗教魔法繁衍的基石”远没有消失,科学也远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但理解并不意味着问题的解决。我曾把这篇文章发给前文提到的发小看,看完后她说,“我可以理解他们,但那些是看不到的,而我婚姻的幸福是现实可见的。”而当我与外省的同学们聊起“两家并一家”这种婚姻形式时,他们都非常诧异,“你们那儿经济那么发达,怎么还这么迷信?”而有的人则用“传统”一词取代“迷信”发问。可见在他们看来,现代化与“迷信”“传统”是截然相反的二元对立般的存在。口本民俗学家柳田国男将民俗分为三类,可视的材料、声音的语言资料、心意感觉。外在有形文化的现代化并不等同于生活观念的现代化。有形文化容易改变,而内在的心意感觉承载着地域的文化认同、价值观、人生观等,并没那么容易烟消云散。甚至于,人们还会想方设法在不得不做出改变的物理空间中叠加上以前的信仰空间。比如以前,村民们的厨房里都有灶头,上面放着灶神。而新装修的厨房模仿城里人的样式,不再建灶,于是人们就在墙上搭起一个木头架子,在上面供奉灶神。正如一位村民跟我说的,“不放灶家菩萨,总觉得少了点什么。”这种心里的感觉,作为身体的记忆刻印在人身体上,继而转变为身体问题,这种感觉的共同性,会成为连带、社会性结合的契机。于是,村落里的长辈们对后代们的婚姻大事都如此“固执”。他们生于斯长于斯,共有的心意感觉共同塑造起一个阴间、阳间相连的世界。但是,我及身边的同龄人在经过学校教育后,大多已搬到附近的城市居住,这种心意感觉的断裂,让我们不再无条件遵从长辈们沿袭的“约定俗成”。父母一辈们认为的在生死之间、阴阳之间起着重要连结作用的传宗接代,对我们而言不再是理所当然的现实。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本文责编:姜舒忆】
上一篇: [黄涛]庙会对传承春节文化的重要价值
下一篇: [张洪彬]巫术、宗教与科学:重思晚清的风水批判
标签:
【相关文章】
“世界记忆”与非物质遗产保护
水书研究由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正式立项
古老水书:捡拾文明的记忆
[李德龙]论日本学者对敦煌古藏文禅宗文献的研究
《坡芽歌书》考察实录
古籍拾贝
[陈支平]努力开拓民间文书研究的新局面
我国首部《彝族毕摩经典译注》40卷出版
《彝族毕摩经典译注》正式发行
贵州发现仡佬族文字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李德龙]论日本学者对敦煌古藏文禅宗文献的研
古代圣旨造假有多难:雍正改圣旨是编的
“七大名著”为何变成“四大名著”,有3本被删
浅谈古典诗歌中兰花的多种意象
壮族的习俗
北川民间祭禹习俗
端节前夕扫房屋由来
《西厢记》《牡丹亭》留下多少爱情诗句?古代园
保护原生态 杜绝伪民俗
西南少数民族妇女外流引发的婚俗变迁
民俗学和历史学
浅谈我国民俗旅游的开发
“七夕”应唤起对婚姻幸福的珍重
民俗主义论与德国民俗学
浅议当代时政歌谣中的讽喻作用
中日雷神考
专家纵论:不要让民间文化成为“文化空巢”
[冯智明]身体认知与疾病:红瑶民俗医疗观念及其
[王庆]土家族舍巴日仪式的田野民俗志——以古
我国民间信仰的生态内质及现代意蕴
[杨金杰]戏剧的活化石:关索戏
[崔蕴华]海外遗珍:牛津大学所藏中国宝卷
[代迅]跨文化研究:坚持普遍性立场下拓展非西方
[乌丙安]少数民族信奉的山神和神山
[杜洁芳]壮族“坡芽”山歌绘在土布上 81首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