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曾焱 来源于:中国民间故事网
白士风从工艺美术研究所退休后,晚年从城里住回老家雕庄白家村,收了最后一个徒弟王志伟,当年拜师不过11岁。王志伟说他拜师过程还是比较传统的,他家和白士风家相邻,8岁那年父亲就带他去拜师,白士风不让磕头,只准叫老师,不准叫师傅,“他捡了一点边角竹料给我,简单教些基本刻法,就让自己练去。我天天去他家看学,然后回家刻着玩,3年之后老爷子看我刻的东西稍微有点模样了,这才让正式磕头拜了师”。拜师之后就不一样了,不再是想刻什么就刻什么。先训练勾线铲底,基本功一练就是两年,然后教刻花鸟山水,也不手把手,多半时间是站在师傅旁边看和悟,“一件臂搁刻到一半,师傅会停下指点几句。别人刻梅花,花蕊多用阴刻,我师傅都用阳刻,丝丝缕缕极尽心”。
留青所用竹料有特殊要求。竹青层经处理后,会变为淡米黄色,光滑和雅致的感觉近于象牙,颜色更深些的会像琥珀。保存年代越久,竹肌层会从淡赭转深并透出层次,和竹青部分形成深淡对比。刻竹取材有专门学问和特殊的要求,清人封毓秀就把留青取材形容得比挖人参茯苓更不易,“取材幽篁体,搜掘同参苓”。刻竹人虽然每次入山取竹不过两三根,却有极精微的讲究。常州一带留青用竹,多半就在江苏宜兴或安徽广德取材。王志伟十五六岁时随师傅去安徽广德山中采过竹,印象极深:“寒冬腊月采竹最好,这时节竹子长得慢,质地细密。选采阴坡生长的竹子也是这个道理。”王志伟说他师傅喜欢用生长三到四年的竹子,要求表面平整光滑,竹斑少。普通的采竹,砍伐后会将竹从山上滑下,省时省力。他们选好竹子却得雇人从山上扛下来,免得划伤竹青。将竹加工截成竹段后,要用麻布分别包好,防止在运输中磨损竹青纹理。回家架锅煮沸,通常将竹筒放进去煮上两个小时,防蛀,以后也不易开裂。捞出后不能放到阳光下晒,要竖立在阴凉通风的地方晾干,放置两年左右,等到颜色转深后再用来雕刻。■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三联生活周刊》2008年第4期
上一篇: [葛维樱 杨露]富阳纸的传承难题
下一篇: [钟和晏]盛世漆艺
标签:
【相关文章】
[向云驹]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层级及其呈现
[郭平 张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2021年度报告
[胡玉福]非遗扶贫中受益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黄永林]关于建立“非遗”代表性传承团体(群体)认定制度的探索
[毛巧晖]记录与保管: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探赜
[王琴]个性、灵感和体验:中国民族博物馆“家庭模式”的个人叙事研究
[巴莫曲布嫫]全方位映射新时代中国文化政策转型的路线图
[马盛德]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
[王晨阳]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向云驹]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非物质文化遗
[郭平 张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2021年度
[黄永林]关于建立“非遗”代表性传承团体(群体
[毛巧晖]记录与保管: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王琴]个性、灵感和体验:中国民族博物馆“家庭
[巴莫曲布嫫]全方位映射新时代中国文化政策转
[马盛德]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要关注的几个
[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
与时间赛跑 莫让“人去艺绝”
古徽州制墨技艺传承人:古法制墨需要现代传承
百年“纳顿”谁来传承
人走艺绝 浙江非遗抢救记录进入读秒时间
回归生活,才算存活——非遗传承人的无奈与希望
温浩东:保留好彝族传统服饰的“火种”
记录中国非遗人的坚守与荣光——2017“中国非
新生代非遗传承人的“刻版”生活
“东郎”陈兴华:苗族史诗“亚鲁王”必须传下去
[张兆林]聊城木版年画生产传承中的女性角色研
[岳永逸]本真、活态与非遗的馆舍化
[杨利慧]遗产旅游语境中的神话主义——以导游
[刘锡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承人
[张巧运]浴“难”重生:一个羌族村寨灾难旅游和
[刘锡诚]对民间文学类非遗数字化采集的一些理
[乌丙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和认定的若干理
[代表作]维吾尔木卡姆
[林继富]20世纪中国民间故事传承人研究的批评
[刘锡诚]“非遗时代”的民间文学及其保护问题
港四项传统活动向国家申遗
[龚浩群 姚畅]迈向批判性遗产研究:非物质文化
[胡敏中]论非物质文化
[田青]城镇化建设中的非遗保护
[戚剑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身体传承
[王卫华 孙佳丰]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
[陈畅]另一种维度:当代剪纸
[张毅]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工艺项目的传承与
[张举文]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记录到消费中的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