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畅 来源于:中国民间故事网
【编者按】剪纸不仅是中国乡村传统的装饰手段,更重要的是春节开始的象征。在木制的窗格子上贴上花草动物纹样的剪纸,象征着新的一年开始,也是避邪求吉的象征。当下,剪纸这一民间艺术的现状如何?在蛇年新春即将到来之际,《东方早报·艺术评论》特约请部分作者就此撰文,并派出记者,深入乡村,走访民间剪纸艺术家,探寻中国剪纸的前世今生及生存发展之路。
近年来除了少数艺术家在创作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外,我们尚未在中国本土境内 看到就剪纸这种媒介而出现的动人心弦的佳作。反而美国、日本和欧洲的艺术家在过去几十年 不断涌现出让我们耳目一新的视觉震撼。美国的剪纸很多在剪影艺术的基础上发展,有些作品 被称为剪影剪纸;日本则结合浮世绘的细腻将其唯美性发挥到极致。
卡拉·沃克的剪纸装置作品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展出。
洛特·莱妮格尔1926年的剪纸动画片即使在今天也一点不过时。
剪纸利用视觉的正负空间,提供的是一种想像的维度和张力。
如果仅仅按照地域划分的话,剪纸在中国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从民间到宫廷,以镂空、雕、刻、剪、剔、拼等技法创作出的窗花门神,以至于近几十年才衰落的皮影戏,都是剪纸艺术的延伸。这些宝贵的文化资产,在展示古人们丰富想像力和精湛技法的同时,或许也承载了传统禁锢创新的惯性框架。近年来除了少数艺术家在创作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外,我们尚未在中国本土境内看到就剪纸这种媒介而出现的动人心弦的佳作。反而美国、日本和欧洲的艺术家在过去几十年不断涌出让我们耳目一新的视觉震撼。
美国的剪纸很多在剪影艺术的基础上发展,有些作品被称为剪影剪纸;日本则结合浮世绘的细腻将其唯美性发挥到极致;而欧洲的剪纸与当代纸品和实用设计密不可分。这些创作近年有一个共同的趋势:在形式上,更加注重材料的质感和展示的灵活性;在内容上,更加贴近社会矛盾和日常生活。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东方早报 2013-02-04【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篇: [吕胜中]到处的“小红人”
下一篇: [陆斯嘉]原生态剪纸如何进入大都市?
标签:
【相关文章】
[向云驹]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层级及其呈现
[郭平 张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2021年度报告
[胡玉福]非遗扶贫中受益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黄永林]关于建立“非遗”代表性传承团体(群体)认定制度的探索
[毛巧晖]记录与保管: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探赜
[王琴]个性、灵感和体验:中国民族博物馆“家庭模式”的个人叙事研究
[巴莫曲布嫫]全方位映射新时代中国文化政策转型的路线图
[马盛德]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
[王晨阳]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向云驹]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非物质文化遗
[郭平 张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2021年度
[黄永林]关于建立“非遗”代表性传承团体(群体
[毛巧晖]记录与保管: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王琴]个性、灵感和体验:中国民族博物馆“家庭
[巴莫曲布嫫]全方位映射新时代中国文化政策转
[马盛德]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要关注的几个
[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
与时间赛跑 莫让“人去艺绝”
古徽州制墨技艺传承人:古法制墨需要现代传承
百年“纳顿”谁来传承
人走艺绝 浙江非遗抢救记录进入读秒时间
回归生活,才算存活——非遗传承人的无奈与希望
温浩东:保留好彝族传统服饰的“火种”
记录中国非遗人的坚守与荣光——2017“中国非
新生代非遗传承人的“刻版”生活
“东郎”陈兴华:苗族史诗“亚鲁王”必须传下去
[张兆林]聊城木版年画生产传承中的女性角色研
[岳永逸]本真、活态与非遗的馆舍化
[杨利慧]遗产旅游语境中的神话主义——以导游
[刘锡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承人
[张巧运]浴“难”重生:一个羌族村寨灾难旅游和
[刘锡诚]对民间文学类非遗数字化采集的一些理
[乌丙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和认定的若干理
[代表作]维吾尔木卡姆
[林继富]20世纪中国民间故事传承人研究的批评
[刘锡诚]“非遗时代”的民间文学及其保护问题
[刘大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意
[江帆]农耕文化最后的歌者──对民间故事家谭
[袁学俊]“中国故事第一村”耿村发掘始末
苗族蜡染“独臂”传承人:民族工艺啥时都不会过
[苑利]关于进一步深化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
[吕微]社区优先还是社会优先?
[马知遥]木版年画抢救的示范性及“年画学”提
[刘铁梁]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发展的话题
[田磊]马街书会上的流浪艺人们
[吴文科]非遗如何“进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