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不等于看书
当前位置: 主页 > 校园文化 > 教师学苑 >

读书不等于看书


栏目: 教师学苑     |      作者:李希贵

在美国的学校里,图书馆是特别受人推崇的去处,也是一所学校最引以自豪的地方。在图书馆里上课,是美国中小学老师们习以为常的事情。在下城学校,一所在当地不被人们所重视的学校里,图书馆里同样井井有条地排满了各个年级的阅读课程。

图书馆的老师告诉我,她们不会让图书馆闲着,因为这里是孩子们最愿意来的地方。既然孩子们喜欢,我们就没有理由拒绝他们的要求。

正在阅览室里和孩子们一起上阅读课的是一位胖胖的中年女教师,她很有些得意地告诉我说,要知道,读书可不等于看书,读书要质疑,要思考,甚至可以猜测、假想,然后才能有感悟、体验,这是仅仅靠“看书”无法达到的。

她找出她带来的资料夹,翻出了一大堆材料,很认真地告诉我,每次读书课之前,她自己首先要阅读大量的相关书籍,对适合学生阅读的书进行分类挑选,这个过程是确保读书课成功的基础。然后,她就开始研究如何才能调动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在这一点上,不同的年龄关注的内容是不一样的。当孩子们开始读书的时候,教师可不能坐视旁观,必须通过探究问题来引导阅读,特别要注意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通过询问、指导、解答、鼓励等方式,走进孩子们的阅读世界。

学生合作阅读能力的培养,也是她特别看重的,给同一个小组留几个相同的问题,鼓励他们一起读书,一起交流,共同提高,使他们在合作中学会合作,这是未来生活的基础。

我希望她能够介绍得更为详细一些。当知道我就是语文教师的时候,她显得更加兴奋,干脆拉我坐到阅览室的一个角上,要跟我认真地聊一聊。

“举个例子吧”,她从旁边的书架上抽下一本书来,“譬如,我们要读这本关于海上的童话故事,一般要用三天到一周的时间。一开始,教师是以讲故事开始的,介绍一下故事的背景、人物等等,这样就自然激发起了孩子们的兴趣和好奇心,使他们能够带着问题去读书,读书是为了找到答案,以揭开心中的谜团。这个时候,教师要鼓励学生猜测、假想,下一步将会发生什么呢?并明确布置任务,要求他们读到某一章。”

她怕我不明白,指着手上的书说,“譬如,就这本书,我会向学生说,这个故事发生在人类有记载的历史之前,那么,人们是怎么把故事流传下来的呢?故事中讲到,一艘大船翻了,有一个孩子大声呼救,有人能听到他呼喊吗?你认为他将怎样做?想揭开故事里的这些谜底,就继续往下读吧!”

当然,这个时候,个别指导学生阅读是她的重要工作。一般情况下,她要学生每两人作为一个阅读小组,要学生之间分享他们的阅读体验,交流不同的想法,特别鼓励学生间分享不同的经验。同时,对她认为可能有阅读障碍的学生还要进行个别辅导。

到第二次阅读的时候,老师要跟学生们一起回顾上次读书的收获,继续上次的故事,但要提出新的问题,要求同学们为了寻求故事的发展继续读下面的章节。她仍然以手中的书为例说,“这个时候我会问同学们,谁记得上次的故事?读到哪儿了?他们会说,船翻了,很多人死了,那个14岁的男孩子游泳到了对岸,还有一只小狗跟着他等等。我接着会问他们,那是什么导致了翻船呢?后来又发生了什么?通过提问,既使他们弄清了上次的内容,也同时感觉还有许多问题,还必须阅读。”

接下来,还是小组合作阅读。这一次要求他们还要从第一章开始阅读,当然,看书的时候是每位同学独立看书,不过是共同讨论、分享收获罢了。特别是对于大家遇到的不同问题,必须提出来,以求得解决,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一些同学读完书总是提不出问题。其实,他们不是没有问题,只是没有发现问题的眼睛。小组合作,可以不断启发他们,最终使之学会发现问题。

谈到第三次阅读,她把文件夹中的一摞材料摊开说,“这就是今天阅读的内容。”

我一看,是她的一个阅读课设计,跟我们的备课簿有点类似。设计分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要求谈论前两次阅读的内容,复述故事,分析事情的起因、经过等,教师朗读书中的精彩部分,学生跟着说或讲,证明孩子们感兴趣而且对书中的内容是否能够用自己的话讲述出来了。接下来,她设计的一些问题,如“大海的本性还是很粗鲁的,上两次我们读了这个故事,说到这个14岁的孩子幸存下来了,他强壮吗?他还是个孩子,但是他重新振作起来了,如果是你,你能做到吗?”第二环节是50分钟的独立阅读时间,我们不妨把教师的设计照录如下:1.教师帮助学生挑选合适的图书,并鼓励学生写好阅读记录。2.指导一组学生,根据书的目录,挑选喜欢的部分或猜测书中的内容,然后布置阅读任务:读到第五章,读完后,告诉老师书的内容是什么。3.最后5分钟,要求学生们打开阅读记录本,写下时间,然后思考:你今天学到了上次没学到的什么?你今天真正感受到的乐趣是什么?

见我频频点头,胖老师很满意地站了起来,她说马上要向孩子们提问题了,边走边回过头来说,读书是个挺复杂的东西,可不要把它和看书混为一谈!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如何有效调控教学节奏

    下一篇:教学案例一则:老师应如何应对这样的课堂?




      相关推荐

    友情链接

    中国文学网   中国时尚休闲网   致富经   风雅鹤壁   中国时尚文化网   中国书画艺术网   中国兰花网   中国演讲与口才训练   中国高考智库   中国现代家庭教育网   中国网络营销传播网   油画定制网   趣学街   中国城市品牌建设网   中国旅游风景名胜网   学习力教育智库   意志力教育学院   中国健康生活网   中国营销策划网   中国企业培训网   中国校园文化建设网   中国VI设计知识网   中国民俗文化网   中国书画交易网   中国艺术传播网   中国油画网   中国书法网   中华书画网   世界儿童文学网   中国珠宝文化网   中国民间故事网   中国雕塑设计艺术网   中国收藏投资知识网   宝宝成长网   中国瓷器网   天赋教育研究中心   天赋教育前沿   教育趋势研究   中国收藏证书查询网   中国酒文化网   中国广告设计知识网   中华武术网   杭州西湖风景文化网   中小学生作文大全   家长学院   学习力教育中心   教育百科   高考季   中小学生作文网   中国爱情文化网   科技前沿   中国地理知识网   中国书画网   中华人物谱   中国茶文化网   学习力训练中心   千岛湖旅游风光   艺术教育知识   中国文化艺术传播网   天赋教育观察   白手创业致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