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紫钟
石门关下南侧百余米之外,坐落着滇西名刹福国寺。周围碧水环绕,核桃林和花木掩映,幽静如世外桃源。
福国寺,有段不同寻常的来历。
相传明末清初,风险云恶,山河破碎,眼看江山即将易主。滇西道台徐为并非风尘俗吏,他忧国忧民,乱愁如织。心怀清起明灭之痛,毅然挂冠弃官,率家人离开边关腾越。决心效仿历代忠臣,归隐乡里,终老余生。
当他途经漾濞县境时,石门山传来一阵阵鹤唳猿啼。早已得悉点苍山西麓,“石门之秀甲滇南”,一代骚人咏士,慕者络绎于途。徐为虽然满目西风萧瑟,心如冰冷,却胸怀大明江山一丘一壑,一草一木,遂以凭吊江山之情,率眷族家人前往一睹。石门关山光水色和周围烟村绿野辉映交融,他和家人被眼前的美景惊呆了。如此山灵水秀,美若世外洞天府第,他不禁自言自语道:这岂不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吗?浏览数曰,竟然流连忘归。他反复思忖:世道无常,还乡有遭清府加害之危,既然天下将君非昔曰之君,臣非昔曰之臣,随即动了远离尘世出家为僧之念,而且犹可以静待动,伺机光复大明江山。他将心事告知家人,合府一致赞同其宏愿。
徐为向石门关附近的村民说了重修寺宇的想法,村民一致拥护。他便与其子东奔西走,不辞辛劳,到周围各村各户筹措公德,并和大家伐木取石,购砖买瓦,在石门关下大兴土木。辛辛苦苦忙碌了一个冬春,一座新寺宇就耸立在竹苞松茂的石门关下了。
徐为承先启后,将原“药师寺”之名,改名“福国寺”。开光之曰,徐为笔走龙蛇,撰书楹联两副。一副是“父子同心修福国,师徒两代享香烟”;一副是“天开石门千古奇卉,寺云福国一往长生”。上一副表达了徐为父子皈依佛门的心迹;下一副则意境美且深:上支把壮丽的“天开石门”喻为“千古奇卉”,与徐霞客把石门关喻为“露出青芙蓉两片”异曲同工,一脉相承。天开石门,千古风韵,当然是一朵光照古今的“千古奇卉青芙蓉。”下支“寺云福国一往长生”则隐示着一代明末爱国志士“心存复浪翻江的”复明之志。并企盼着大明江山“一往长生”。强健的弦外之音,响彻在古老的灵山秀水间。倾诉了一代明末志士满腔的爱国之情。从此,边关过客成寺主,寄情于山水林泉,韬晦于风云乱世。每曰或青灯黄卷、朝佛礼拜,或读书品茗、游乐古今。
虽然明朝最终灰飞烟灭,徐为父子修福国寺的功德佳话却代代相传。
福国寺饱经沧桑,僧来尼往,香火不断。虽不算滇云佛家净宗道场之冠,但因寺以山显,山附寺名及其历史悠久而飞升为滇西名刹。
后记:关于福国寺的始建年代,据《淮城夜语》“保定皇帝段正明”典章中记述,大理国皇帝段正明,“下令建佛国寺于点苍后山(即今点苍山西麓石门关福国寺)。一年寺成,让位高氏,落发受戒于无为寺,三月入佛国寺为一代主持。五后妃皆受居士戒,居佛国寺后明月庵。”说明福国寺始建于宋代。只区别于原称佛国寺。《徐霞客游记》则称该寺系明万历年初僧人石光所建,称药师寺。而民间却相传该寺在明末清初由爱国志士徐为修建。由此推论,福国寺从宋代始建至今,在历史风云变幻中,经历了屡建屡毁的命运。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漾濞彝族民间故事-雪鹅救难雪山中
下一篇:漾濞彝族民间故事-阿菠萝的故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