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转眼又到了期末考试季,大学生们通宵达旦地背重点,学霸想着突破自己,学渣祈祷着能及格就行,而中小学生们似乎也没闲着,梳理知识点、做试卷、订正试卷,陪读的老父亲老母亲们也跟着忙得不可开交……这一切,都只求在考试季能有个好成绩。现代人生活环境这么优越,尚且如此辛苦,那么到了古代,古人们为考试付出的心血那必须是十倍百倍的啊!
唐代考场纪律太过严格,有人当场弃考
提起考试这件事,我们现代人只要操心考的内容会不会,就算是去外地考试,最多也就是买张高铁票,然后再预订一个酒店,横竖都好解决。可若是换成古人的话,参加一次考试,简直是要脱掉一层皮。
不谈其他,古代考生首先就要面对交通问题。他们一路上不仅要经历各种奇葩交通工具以及11路(自己行走)的折腾,还要保证在赴考路上不生病,不被偷钱。在近乎是“穷游”的状态下,古代考生们还得见缝插针地温书,好不容易历经艰难来到考场后,严格的考场纪律更是令人崩溃。
站在考场外等待时,古代考生通常显得有些狼狈。唐代的舒元舆曾在《上论贡士书》中描述了这一场面:“试之日,见八百人尽手携脂烛水炭,洎朝晡餐器,或荷于肩,或提于席,为吏胥纵慢声大呼其名氏。试者突入,棘围重重,乃分坐庑下,寒余雪飞,单席在地。”
是的,古代考生去参加考试,不仅要带考试所需要的笔墨纸砚,还得带上干粮席子,锅碗瓢盆,有的考生甚至还会扛个方便写字的家具去。可就算准备得再充分也没用,古代考场纪律严格,为了防止作弊,考生们只能扛着单席进入考场,下雪天也只能坐在铺着单席的地上。
所有考试的艰辛都能忍,唯独一件事让许多考生回忆起来都倍感辛酸。那就是考试前的搜检,几乎每个参加过考试的人都要吐槽,杜佑曾在《通典·选举三·历代制下》中记载:“阅试之日,皆严设兵卫,荐棘围之,搜索衣服,讥呵出入,以防假滥焉。”考场把门的胥吏通常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大声呼唤举人的名字,验看他们的文书,然后粗暴地搜索他们的衣服,检查是否有假冒和私带违禁物品。只要发现有点不对劲,立刻就毫不留情地将考生驱逐出去。
考试纪律严格没问题,但多少有点伤害读书人的自尊心,于是唐朝出了一个猛人,因为受不了这番呼来喝去的煎熬,直接选择了弃考,这个人就是李飞。据杜牧《樊川文集》中记载,这位叫李飞的考生来自江西,是个非常有才华的人。在他参加礼部考试时,胥吏大声呼喊了他的名字,查验过文书后,就让他进去了。这个时候李飞反而拧巴起来了,愤世嫉俗的他反问道:“如是选贤耶?即求贡,如是自以为贤耶?”说完后,李飞挥一挥衣袖,扛着行李回到了江东。
猛人就是猛人,李飞在弃考后,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李戡”,隐居在阳羡乡里,不再参加科举考试的他,搞起了文学批评。李戡文学批评的主要对象是元稹和白居易,他认为元白诗风纤艳且伤风败俗,而当时的人们却很喜欢元白诗,于是持有不同观点的李戡声名大振。不仅如此,李戡还在当时编了一部“当代诗人作品集”,想以此让世人看看什么才是端正的诗风。
虽然李戡后来也有所成就,但他当年弃考的行为在世人眼里多少有些可惜,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唐代科举考试纪律的严格。
宋代防作弊措施升级,苏东坡“盲猜”也错了
当初李戡因考场的胥吏大声呼喊其姓名而感到难堪,可他要是生在宋代,估计能被气到吐血,因为宋代对于进入考场的搜检更加严格。唐代、五代时期,考场虽然有挟书、传义之禁,但执行起来并不严格,白居易曾在《论考试进士事宜状》中指出:“准礼部试进士例,许用书策,兼得通宵。”
然而到了宋代,挟书、传义是被严格禁止的。自宋太宗时起,为防止考生挟书、传义,甚至还设置了监门与巡铺官,专门用来监守、巡查考场纪律。考生们在入场时,要解开衣服接受检查。后到了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宋真宗认为解衣检查有失取士之体,于是就停止了解衣这项措施。衣服是不用解开了,但考场内又派了士兵去巡查。到了元祐年间,巡查的士兵更是增加到了一百多人。对此,苏东坡有一句经典的描述:“诃察严细,如防盗贼。”
除此之外,相应的防作弊措施也在不断升级。我们现代人进入考场常在喇叭里听到的“请考生按位就座”就是从宋代开始的。不过,宋代最有名的防作弊手段莫过于实施弥封(糊名)、誊录制度,影响也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