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才情并茂的先辈们留下了无数咏月名篇。例如“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张先)等等,可谓篇篇珠玉,馥胜茗香。“诗言志,歌咏言”,古人诗词中的月亮常常寄托着思乡怀远、高洁旷达、感喟时空等清幽的情感,多着墨于月亮的静态之美。
描写月亮运动的词句,数量相对要少一些。如“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李白)、“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王安石)、“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苏轼《前赤壁赋》)等。
从天文学的角度来看,上述3句诗文分别描述了月亮的3种运动。
“山月随人归”写的其实是人行而非月动。人在行走时,近处可见物换景移,而月亮离我们极远,它与人的相对位置几无变化,因此我们看到月亮仿佛没有移动,一直在与人同行。这是最常见的月亮“运动”,几乎人人都有过这种体验。古人还有“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宋·吕本中)等,也是如此。
王安石诗中的“月移花影”,反映的则是月亮的周日视运动——因地球自转而导致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运动。古诗词中关于月亮运动的描写大都属于此类。例如“风生云尽散,天阔月徐行”(陆游),以及月出(“四更山吐月,残夜月明楼”,杜甫)、月落(“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张若虚)等,莫不如此。周日视运动速度较快,月亮位置移动明显,容易被人们察觉。
苏东坡“徘徊于斗牛之间”一句,如果不是细致入微的观察,断不可能写得出来。在此我们不去计较当时的月亮是否的确在斗牛,也无须臆测月之“徘徊”是不是舟楫浮动产生的错觉,以文论事,此句描写的应是月亮相对星空背景的运动。
斗宿即现在人马座的南斗六星,牛宿位于斗宿的东边,相当于现在摩羯座的右角附近天区,它们之间相距20度左右。在地球上观测,我们看到月亮、太阳、行星等在星空背景上不断移动着位置,这其实是地、月、行星公转运动的反映。月亮大约27.3天绕地球公转一周,称为恒星月,因此我们差不多一个月能见到它在星空中走过一圈。细心的古人很早就发现了这个现象,并且把月亮经过的轨迹称为“白道”。
和周日视运动相比,这一运动要缓慢得多,月亮大约1个小时才在星空中走过一个月面直径的距离,至少需要观察一个月才能一窥全貌。在《前赤壁赋》中,当晚从月出到月落,月亮一共走过了差不多六七度,大致是斗宿、牛宿之间三分之一的距离。若非苏子与客“饮酒乐甚,扣舷而歌”、洗盏更酌彻夜流连,恐怕还真不易察觉。
当然,这并不是说古代文人鲜少知道月亮的这一运动,只不过是因为其时间尺度要大大超过诗文创作或者诗中意向所描绘的时间段,文学作品中记述较少而已。
太阳每天相对于星空背景也有位置变化,一年变动一周,称为太阳的“周年视运动”,需要至少一年的观测才能略窥大概。古人根据日出前或日落后的亮星和星座以及日月食等现象,找到了太阳在一年中所走过的路线,称为“黄道”,这其实是地球公转运动的反映。
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