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脉
当前位置:首页 > 民俗研究 > 中华文脉

柳如是的寻觅


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民间故事网

  柳如是这几首咏兰诗里,充满着亡国的沉痛。“一片幽怀谁领略,托根无地奈渠何”,“泣露啼烟三两枝,写来真作断肠辞。”她想到了大宋朝的移民郑思肖,郑思肖原名之因,宋亡后改名思肖,因为“肖”是宋朝国姓“赵”的组成部分。又号所南,他的日常坐卧,都要向南背北,以示不忘故国。郑思肖画的兰花都是没有根的,国土被异族占领,自己成了无根之民,那屈子离骚中高洁的香草,也就无从扎根了,只能独抱奇姿,怀香老去。

  柳如是也画了一幅兰花图。画中,两株兰草叶片萧疏,花朵盛开,根系却裸露着,没有土地供它们扎根。柳如是写道:“与秋菊而争名”。我想,她是把自己和钱谦益比作这两株兰花了。而那秋菊,就是慷慨就义的陈子龙吧。钱谦益在画上题写了前人的三首咏兰诗,其中有一首录自文徵明的《题郑所南先生画兰》:“江南落日草离离,卉物宁知故国移?却有幽人在空谷,居然不受北风吹。”

  国破之后,柳如是寻寻觅觅,一直在寻故国之根,期盼延续自己赖以托身的文化根脉。为此,她以女流之身,影响着钱谦益,一起暗地联络反清志士,力图恢复故国,虽然于事无补,但她一直没有放弃。

  三

  某一天,柳如是心有所感,开始画一幅《雪山探梅图》,还没画完,也不知是被画里的幽冷所感,还是天气的寒凉侵袭,她感冒了,只得辍笔卧床将息。娶了“秦淮八艳”中董小宛的名士冒辟疆,就让自己的另一个才女小妾蔡含补笔完成。于是,我们才有幸看到这意象苍茫萧疏的画面。

  天地间白雪皑皑,群山如玉琢冰雕一般,树木也都披上了银装,高士手持竹杖,带着童子到山中寻梅,还不忘让小童抱着琴囊。到了梅花下,莫不是还要弹奏一曲以抒发性灵吗?

  “瑶琴世路少知音,赖有梅花独可寻”,“几回梦绕罗浮月,一曲琴弹太古音。”诗画里的寻梅高士,都是画者自我追求的投射。柳如是要探寻的梅花,是无常生命中的不谢之花,是人性中的自由和高洁。她在一幅梅花图上题诗:“色也凄凉影也孤,墨痕浅晕一枝枯。千秋知己何人在,还赚师雄入梦无。”

  有的红学研究者说,柳如是和钱谦益是《红楼梦》中“木石前盟”“金玉良缘”的原型,也就是说,在柳如是身上“钗黛合一”。也有人说,柳如是是柳湘莲、尤三姐二人的合体。她的风流曼妙、多情多感似黛玉,爽侠洒脱如柳湘莲,放诞风流似尤三姐,也难怪后人来附会了。

  陈寅恪说,柳如是工于诗词,善作雅谑,往来飘忽,就像蒲松龄《聊斋志异》里的人物。《聊斋》里的花妖狐仙,“大都妍质清言,风流放诞”,是蒲松龄“聊托灵怪以实写其理想中之女性耳”,“此辈狐女,乃真实之人”,但这样的“真实”的人,在现实中却很难出现。所以,柳如是就如同现实中的花妖狐仙,她的传奇经历、自由心性、锦绣才华,也还要集合《聊斋》中许多个鬼狐美女的侧面,才能和她这样复杂而丰满的人生相仿佛。

  柳如是不是一个贞洁的节妇,但她从没有放弃对人生意义的追寻,她追寻的生命价值是什么呢?黑格尔说:“束缚在命运枷锁上的人可以丧失他的生命,但是不能丧失他的自由。就是这种守住自我的镇定,才可以使人在苦痛本身里也可保持住而且显示出静穆的和悦”。陈寅恪先生晚年,在失明膑足的艰难中,耗费十年心血,写下80多万言的皇皇巨著《柳如是别传》,正因为柳如是身上,鲜明体现着他毕生倡导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清康熙三年(1664年)五月二十四日,钱谦益去世。他的族人逼迫柳如是,要谋夺钱的家产,柳如是用三尺白绫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让恶人难以得逞。死时刚刚46岁。

  蒙田说:“谁学会了死亡,谁就不再有被奴役的心灵,就能无视一切束缚和强制。谁真正懂得了失去生命不是件坏事,谁就能泰然对待生活中的任何事”。黑夜沉沉更见人性光明,柳如是所爱的国家已经毁灭,爱过的人已经离世,寻觅一生的她,最后寻死而去,也把她的侠和烈最后一次留给了世界。(王秉良)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上一篇《文心雕龙》,那就是古代高分作文教材啊

下一篇冼星海:用信仰写就不朽乐章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