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
当前位置:首页 > 民俗史话 > 非物质文化遗产

[郭平 张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2021年度报告


作者:郭平 中国民间故事网

摘   要:2021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持续升温,非遗教育与非遗学学科设置、文化生态区建设、非遗保护利用与乡村振兴等成为热点。非遗研究主体更为多元,视角更为丰富,充分体现了非遗保护行动的交叉性特点;学者们立足国际公约框架,兼顾国外同领域动态,对于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反思更为深入,形成了一批精深的学术成果。同时,非遗研究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由于研究主体分散而模糊,非遗学学科建设尚在试验期,非遗理论、非遗史、非遗方法论等体系化研究匮乏。因此,多元融合,明确主体,建设中国特色的非遗学体系,促进非遗科学化保护传承成为现阶段的重要方向。

关键词:非遗教育;非遗学科;保护传承体系;非遗传播;乡村振兴

作者简介:郭平,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教授;张洁,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民末以来村落文化的记忆与转向:山西祁县乡民口述史研究”(项目编号:17YJA850003)阶段性成果。


引言

  2021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或简称“非遗”)研究延续十余年来的热度,形成一批精深和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以下或简称“非遗学”)学科建设相关政策与实质性举措面世,带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动在确认、建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传承和振兴等各个环节走向科学化道路。

  2021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发生一系列标志性事件。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从健全非遗保护传承体系、提高非遗保护传承水平、加大非遗传播普及力度三方面为未来一段时间非遗保护工作指明方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被纳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高校在培养非遗专业人才、将非遗保护传承理念贯彻到国民教育直至社会教育之中等方面迈出了新步伐;第14个学科门类“交叉学科”门类设立,中国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交叉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落户天津大学,为非遗学学科与非遗教育的长远建设和发展开辟了试点;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向社会公布,325个项目(含扩展项目)成为学界关注和参与的焦点之一……综观2021年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成果,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围绕非遗学学科的设置深入开展学理等方面的探索;二是继续开展非遗相关概念、保护理念、保护机制以及传承路径等方面的探讨;三是着眼于非遗的传播,以不同门类非遗不同传播方式的实践为个案开展研究。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贾志杰】



 6/6   首页 上一页 4 5 6

上一篇[胡玉福]非遗扶贫中受益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下一篇[向云驹]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层级及其呈现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