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董晓萍 来源于:中国民间故事网
[内容提要]文化遗产保护是节约型、可持续社会的建设基础,现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评价,要与以往的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和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保护的工作相衔接,才能保持工作的连续性。同时,也应引入民俗学的视角,才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提供具有民族特色的理论支撑。民俗学也要补充世界遗产学的现代知识框架和行动框架,去更好地发挥学科作用。 [关键词]“三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视角;保护评价
本文刊于《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作者授权本网发布
阅读全文请下载PDF文件↓
文章来源:民俗学论坛 • 北京师范大学版块
上一篇: [萧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地方文化传统的重建及其思考
下一篇: [马知遥]论非遗传承的人与环境
标签:
【相关文章】
[向云驹]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层级及其呈现
[郭平 张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2021年度报告
[胡玉福]非遗扶贫中受益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黄永林]关于建立“非遗”代表性传承团体(群体)认定制度的探索
[毛巧晖]记录与保管: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探赜
[王琴]个性、灵感和体验:中国民族博物馆“家庭模式”的个人叙事研究
[巴莫曲布嫫]全方位映射新时代中国文化政策转型的路线图
[马盛德]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
[王晨阳]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向云驹]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非物质文化遗
[郭平 张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2021年度
[黄永林]关于建立“非遗”代表性传承团体(群体
[毛巧晖]记录与保管: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王琴]个性、灵感和体验:中国民族博物馆“家庭
[巴莫曲布嫫]全方位映射新时代中国文化政策转
[马盛德]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要关注的几个
[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
与时间赛跑 莫让“人去艺绝”
古徽州制墨技艺传承人:古法制墨需要现代传承
百年“纳顿”谁来传承
人走艺绝 浙江非遗抢救记录进入读秒时间
回归生活,才算存活——非遗传承人的无奈与希望
温浩东:保留好彝族传统服饰的“火种”
记录中国非遗人的坚守与荣光——2017“中国非
新生代非遗传承人的“刻版”生活
“东郎”陈兴华:苗族史诗“亚鲁王”必须传下去
[张兆林]聊城木版年画生产传承中的女性角色研
[岳永逸]本真、活态与非遗的馆舍化
[杨利慧]遗产旅游语境中的神话主义——以导游
[刘锡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承人
[张巧运]浴“难”重生:一个羌族村寨灾难旅游和
[刘锡诚]对民间文学类非遗数字化采集的一些理
[乌丙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和认定的若干理
[代表作]维吾尔木卡姆
[林继富]20世纪中国民间故事传承人研究的批评
[刘锡诚]“非遗时代”的民间文学及其保护问题
蓝其平:福建南平市非遗“畲家青草茶”传承人
[刘锡诚]试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判断问题
两位老人与“寒火”代码
[刘晓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若干理论与实
[温睿]刻痕剪影:“纸破天惊”的民间剪纸
一家四代“廊桥梦”——工匠精神与技艺如何薪
[刘晓春]谁的原生态?为何本真性?
王启敏:黎族骨簪最后的制作者
胡集书会:恢复元气后何去何从
[马千里]代表性、政治化与商业开发导向:关于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