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诺布旺丹 来源于:中国民间故事网
“岭仲”走上“申遗”路
从2001年开始,我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先后有昆曲、古琴、新疆的十二木卡姆、蒙古族长调四项分别成功进入“名录”。《格萨尔》,藏语也称“岭仲”,作为流传在藏族、蒙古族、土族等民族的长篇口头叙事诗,代表了这些民族民间文化的最高成就,《格萨(斯)尔》的抢救、整理和保护工作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成为宣传我党民族政策和我国政府大力加强西藏文化建设工作的实例。2004年,第三批“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申报在即,由于有近半个世纪的积累,《格萨(斯)尔》工作已经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和肯定,鉴于此,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和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决定联合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内蒙古自治区民委等共同向教科文组织申报《格萨(斯)尔》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6月初,民族文学研究所立即成立了申遗课题组,课题组成员由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和博士学位以上的学者组成,其中既有长期从事《格萨(斯)尔》研究的专家,也有在史诗理论方面学有所长的学者。整个申遗的主要工作是准备申遗的相关材料,包括近四十页的表格文本、10分钟的申遗视频材料、10张申遗资料照片,还有2小时的补充性视频文件和三十张图片等中英文各两份。按照要求所有文本在六月底完成,交文化部外联局。在短短的一个月内要完成这么一项艰巨任务,所有的课题组成员都心里没底。课题组发现,由于表述上的差距,仅仅依照中文表格上的表述去理解英文申报书的要求,或多或少会产生误差,因此,对申遗表格的英文原件的解读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课题组专门对英文原件的内容要求进行逐条的理解和分析,然后决定以“格萨(斯)尔艺人及其说唱传统”为项目名称进行申报,然后将文案写作任务分配给课题组成员。每一位课题组成员负责某一至两项内容。由于课题组全体成员昼夜奋战,加之抽调的都是所里的精兵强将,文本工作进行得很顺利,洋洋40多页3万多字的英文文本也如期完成。但是还有几项主要的工作尚没有什么进展,那就是10分钟的视频文件和2小时的视频资料以及《格萨(斯)尔》传承人的授权书,而且这几种资料都需要有《格萨(斯)尔》艺人的配合。尤其是申遗的视频材料在图像质量和制作技术方面都要求很高。我们手中所保存的视频资料均不合要求,所以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制作完成合格的视频资料。在紧张的准备工作中,我们联系到了一家一年前专门拍摄过《格萨(斯)尔》纪录片的公司,他们存有大量高质量的《格萨(斯)尔》及其艺人的视频资料。经商议,公司领导欣然同意了我们的请求,并且答应帮我们制作这两种视频文件。由于申报材料要求的一个主要内容是所申请的项目必须是濒危的和急需保护的,因此除了文本以外,在视频中也要表现濒危的内容(后来教科文组织将申遗项目分为代表作名录和急需保护的名录两种) 。二十天后视频文件制作出来了,这是一部高质量的,震撼人心的申遗陈述片。它不但较全面而生动表现了各类《格萨(斯)尔》艺人的演述风格,而且反映了《格萨(斯)尔》这部史诗在现代社会所面临的种种挑战。申报工作就这样紧张有序地进行着,待所有的文件准备齐时,已经是6月29日晚上7点多钟了,离受理申报材料的截止时限还有几个小时。直到此刻,所有的课题组成员才算终于松了一口气。
尽管如此,我们的工作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当时教科文组织规定,申遗工作每隔两年进行一次,会员国每次只能申报一至两项。而当年有新疆的十二木卡姆、蒙古长调和《格萨(斯)尔》等三个项目同时申报,而我国向联合国最多只能推荐两项。当时《格萨(斯)尔》最有力的竞争者是十二木卡姆。为了争取到教科文组织的入场券,2004年7月7日,时任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的杨恩洪教授前往北京医院向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热地同志汇报了《格萨(斯)尔》抢救工作及目前正在进行的申遗工作情况。热地副委员长仔细听取汇报后,对格萨尔工作做了重要的指示:“布达拉宫、大昭寺、罗布林卡已先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同样,《格萨(斯)尔》是非常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虽表现形式不同,前者看得见摸得着,后者是口头传唱,但都是藏民族智慧的结晶,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无价之宝。”他还说“《格萨(斯)尔》的千周年纪念活动已经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2-2003年的周年纪念名单,这是我们迈出的第一步,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第二步,一定要迈好这第二步。”同年7月,杨恩洪教授、诺布旺丹博士等前往藏族牧区调研,途径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对玛曲县的全县职工做了一场关于《格萨(斯)尔》文化方面的学术报告,始料未及的是,在会议结尾,听众向报告人提问最多的是关于此次《格萨(斯)尔》申遗的情况,可见,《格萨(斯)尔》的申遗牵动着所有热爱这一史诗是老百姓的心。同年,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向中央领导反映了关于《格萨(斯)尔》申遗的重要性,国务委员陈至立同志亲自批复,并指示要重视《格萨(斯)尔》的申遗工作。全国政协委员诺尔德等人也向全国政协递交提案,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将藏族史诗《格萨(斯)尔》说唱申报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让这一藏族优秀民族文化瑰宝更好地传承下去。不久得到了文化部和国家有关部门的答复。这一切让课题组全体成员对此次申报成功充满了希望。然而一年多之后的2005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了进入“名录”的项目名单,《格萨(斯)尔》并不见名单之内。结果才得知,为了权衡各方利益,我国政府向教科文组织推荐的两个项目中并没有《格萨(斯)尔》。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文学网 2009-12-15【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篇: [吴文科]现代传播是保护传承非遗的重要载体
下一篇: 藏戏和《格萨尔》史诗申遗成功 列入世界非遗名录
标签:
【相关文章】
[向云驹]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层级及其呈现
[郭平 张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2021年度报告
[胡玉福]非遗扶贫中受益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黄永林]关于建立“非遗”代表性传承团体(群体)认定制度的探索
[毛巧晖]记录与保管: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探赜
[王琴]个性、灵感和体验:中国民族博物馆“家庭模式”的个人叙事研究
[巴莫曲布嫫]全方位映射新时代中国文化政策转型的路线图
[马盛德]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
[王晨阳]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向云驹]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非物质文化遗
[郭平 张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2021年度
[黄永林]关于建立“非遗”代表性传承团体(群体
[毛巧晖]记录与保管: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王琴]个性、灵感和体验:中国民族博物馆“家庭
[巴莫曲布嫫]全方位映射新时代中国文化政策转
[马盛德]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要关注的几个
[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
与时间赛跑 莫让“人去艺绝”
古徽州制墨技艺传承人:古法制墨需要现代传承
百年“纳顿”谁来传承
人走艺绝 浙江非遗抢救记录进入读秒时间
回归生活,才算存活——非遗传承人的无奈与希望
温浩东:保留好彝族传统服饰的“火种”
记录中国非遗人的坚守与荣光——2017“中国非
新生代非遗传承人的“刻版”生活
“东郎”陈兴华:苗族史诗“亚鲁王”必须传下去
[张兆林]聊城木版年画生产传承中的女性角色研
[岳永逸]本真、活态与非遗的馆舍化
[杨利慧]遗产旅游语境中的神话主义——以导游
[刘锡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承人
[张巧运]浴“难”重生:一个羌族村寨灾难旅游和
[刘锡诚]对民间文学类非遗数字化采集的一些理
[乌丙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和认定的若干理
[代表作]维吾尔木卡姆
[林继富]20世纪中国民间故事传承人研究的批评
[刘锡诚]“非遗时代”的民间文学及其保护问题
[邢莉]民俗学的研究发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
2012,那些远去的身影
吕蓁立:一位民间手艺人的大国工匠情怀
广州最后一个讲古佬后继无人
[陈勤建]民间传说中的风物保护
[陈岗龙]科尔沁草原上的乌力格尔艺术
端午申遗:“文化归根”乃是分享的前提
文艺界心系玉树灾区 关注《格萨尔》说唱艺人
[陆斯嘉]原生态剪纸如何进入大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