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
当前位置:首页 > 民俗史话 > 非物质文化遗产

[王彦]“非遗”后的传统手工技艺传承


作者:王彦       来源于:中国民间故事网

  变迁是传统手工技艺传承中的一种必然。正因为每一个时代都有不同的社会文化情境,有不同的时代性格和追求,我们的“手上技艺”才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就水族马尾绣的传承发展而言,“非遗”保护体系无疑为其焕发生机创造了契机。地方政府主导下进行的“非遗化”的努力与随之举办的培训和推介,也许有政治和经济的动机,但不能否认其客观上较好地处理了传统手工技艺如何与现代社会接轨并生存的问题。在这种文化自觉层次上发生的改变,应归属于一种良性的变迁或者说是积极的传承。

  注释:

  ①影响较大的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山东)、中国(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等。

  ②《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2005年3月26日。

  ③根据对当地村民访谈整理。

  ④参考《三都水族自治县水族马尾绣民间艺人培训五年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

  ⑤参加培训的学员不仅全部免费,而且还统一配发了资料袋,资料袋内除一般学习所用的记录本、笔之外,还有五彩丝线和绣花用的底布,这两样东西的准备组织单位确实花了一番心思,丝线以草绿、黄、金、橙、灰、紫、棕等颜色为主,沿袭了传统马尾绣背带绣线的色调,对学员的刺绣配色起着引导作用,而底布则特别选用蓝靛染成的家织布,并加粘底衬保持硬挺,裁成A4大小,方便携带和装裱。

  ⑥根据当地访谈整理。

  ⑦当地人认为,这种高跟绣鞋简化了制作程序,并保留了传统的吉祥纹样,更耐磨、防水,既实用又美观。

  参考文献:

  [1]张道一。张道一选集[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

  [2]潘瑶。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水族马尾绣[Z].贵阳:内部培训讲义,2010.

  [3]Zhang Jianshi,Yang Zhengwen.The Protection for the Southwest Traditional Handcraft Culture Resources[J].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2004,(03)。

  张建世,杨正文。西南少数民族传统工艺文化资源的保护[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3)。

  [4]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S].第三十二条/第三十条/第三十七条。

  [5]马子雷。宋水仙:守护水族马尾绣的传承人[N].中国文化报,2011-7-10.

  [6]苑利,顾军。非物质文化遗产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7]中国民间歌曲集成贵州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歌曲集成?贵州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5.

  [8]杨晓辉,等。贵州民间美术传承与发展[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

  [9]Hu Ping. Lucky Culture in the Trappings of the Shui Nationality[J].Journal of Qiannan Normal College for Nationalities,2002,(05)

  胡萍。水族服饰中的吉祥文化[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2,(5)。

  [10]Lu Tingjun.On the Folk Embroidery of the Shui Nationality - the Artistic Value of Ma Wei Xiu[J].Journal of Guizhou University (Art edition),2008,(04)。

  陆廷军。贵州水族民间刺绣--马尾绣的艺术价值[J].贵州大学学报, 2008,(04)。

  (本文原载《民族学刊》2012年第2期,文中图片、图表等请参见纸质媒介)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民族学刊》编辑部
【本文责编:王娜】



 4/5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乌丙安]“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保护”的由来和发展

下一篇[胡敏中]论非物质文化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