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晓静 中国民间故事网
摘要:城市化让中国的城市现代化水平得到极大提高,但城市化对正在进行的文化遗产保护是致命的。城市化包括城市现代化和乡村的城市化,城市现代化让众多物质文化遗产遭到破坏,乡村城市化让非物质文化的最后屏障遭到清除。韩国日本法国意大利等国都经历过城市化进程,他们的文化遗产如何成功保留并得到持续发展,经验值得学习。应从民俗文化的稳态维持和变动中找到当前文化遗产保护的正确思路。
关键词:城市化 传统村落保护 稳态性 文化保护
1
“城市化”几乎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地城市发展的必然阶段,在这个阶段,经济发展速度空前提高,社会物质生产极度丰富,人民生活水平也在提高。随之而来的就是城市环境的改造。从表面看,城市化似乎只是一种城市改造运动,其实从内里分析,是一个政府拉动经济发展的做法,它带动的是整个经济的短期提升。从吃穿住行开始,与人们的消费紧密相关。也正因为如此,重庆宣布了要在10年内让千万农民工进城的户籍改革,而山东省诸城市(县级市)在2011年6月以来就相继撤销了1249个建制村,合并成208个农村社区,成为全国首个撤销全部建制村的城市。过去还仅仅是占农村的耕地,现在是变成了拆人家的房,全世界都没有见过。一场让农民“上楼”的行动,正在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进行。有的地方违背农民意愿,强拆民居拿走宅基地,演变为一场新的圈地运动。宅基地转化后的增值收益,被权力和资本“合谋”拿走。农民则住进了被选择的“新农村”,过着被制造的“新生活”。专家指出,这是一次对农村的掠夺,强迫农民上楼并大规模取消自然村,不仅与法治精神相违背,对农村社会也将带来巨大负面影响。“目前我国城市化率已超过47%,成为30年来城市化率增速最快的国家之一。但同时也要看到,在这种高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着过度‘房地产化’、城市定位‘雷同化’以及农民无法转市民的‘浅层化’三大弊病。”[①]目前城市化包含着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老城改造和新城建设,一是新农村建设。老城改造目前出现的问题就是千城一面,和对文化遗产的大面积破坏。千城一面意味着中国众多城市将其功能定位和规划都在向欧美国家看齐,中央商务区、金融区、居民居住区等等看似功能齐全,但建筑风格和设计大同小异,成为国外城市翻版。地域特征和当地文化特色被抹杀,城市的个性特征消失。最重要的是随着对古建筑和街区的改造,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也在短时间内无迹可寻。“这个世界城市史上绝无仅有的全国性的‘造城运动’经将我们的大大小小的城市全部卷土重来一次,抹去历史记忆,彼此克隆,最终像蚂蚁一样彼此相像。”[②]卷土重来的城市建设,把城市建筑一律向高处发展,在实现建筑和街区的现代化时也同时破坏了城市的格局和特色。一些承载历史文化的古迹被破坏,一些名人故居被铲除;同时被扩大的城市吞并了乡村的耕地,让世代靠土地为生的农民成为了城市人。似乎城市化水平标志着一个城市文明的程度。但高楼在增加社区在增加的同时,却没有相应提高新增农民的文化素养,也没有解决在失去土地以后的农民的就业和文化娱乐问题。过去村落中本来保存完好的民间文化遭受到前所未有的破坏,艺人们失去了表演的空间,失去了本来可以聚集的乡村社区,就等于失去了表演的舞台,民间文化的使用价值消失了。在乡村消失的同时,作为乡村文化最为重要的民俗文化也随之消失,因为民俗文化赖以存在的物质载体村落消失了,作为民俗文化重要的传播者乡民们,他们因为居住的分散也导致民俗的失落。新农村运动直接造成中国民间艺术的衰败和民俗文化的消亡。也正因如此,中国的城市化让城市失去个性,让宝贵的民间文化失去了土壤。“古村落是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综合体。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上在农村,文化的多样性也在农村,民族之根深深地扎在农村里”[③]。古建筑古村落可以说承载着重要的丰富的文化遗产、文化信息、文化基因。它们是历史的见证,保持着历史最后的痕迹。如果说这些都被拆除,让现代的城市化社区代替,人类的精神损失将无法挽回。“我们的古村落不仅有它的历史文化价值、研究价值、见证价值、学术价值、审美价值、欣赏价值,多方面的价值,最重要的一个价值是它的精神价值。”[④]目前我们知道的是,中国轰轰烈烈的城市化运动已经造成中国600多个城市千城一面的残酷现实,历史建筑遭破坏无人问责。乡村文化遭受重创。刚刚被抢救下来的民间文化面临着再次遭受灭顶之灾。在这样的情况下,专家学者喊出了临终抢救的口号。这个本来用于医学的术语,被迫用于当前的民间文化抢救工程,可谓无奈之举。我以为城市化真的已经让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和抢救到了迫在眉睫的紧要关头。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虽然城市化是世界性的潮流。但具体到中国,其实是经济政绩观在作祟。在考察领导干部政绩以“GDP”为重要指标的时候,文化的政绩自然要退居次席。为了更好的仕途,大小官员们争先恐后进行经济发展和繁荣。尽管也看到了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但因为文化价值收效慢、周期长,因此常常要服从于经济发展的大方向。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被提到一个高度,一些地方政府因为看到申请非遗有利可图,也在申报方面下了功夫,似乎领导和政府都开始对文化遗产事业有了一定重视,但只要经济政绩观不改变,文化永远只能是挣钱的工具。所以,重申遗,轻保护成为城市化进程中的普遍现象。申遗只为了发展当地经济,一旦不能马上见效或者产生经济效益,立即使其转化或者改造,成为适应市场化需要的东西。于是,要么拆迁,要么市场化改造。这几乎成为当前文化遗产的共同命运。拆迁导致历史文化价值的瞬间灭亡,改造面临着文化遗产本身的历史文化原貌被人为损毁或扭曲,都是一种破坏行为。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本文责编:韩雪春】
上一篇: [刘锡诚]“非遗时代”的民间文学及其保护问题[1]
下一篇: [马知遥]木版年画抢救的示范性及“年画学”提出的必要性
标签:
【相关文章】
[向云驹]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层级及其呈现
[郭平 张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2021年度报告
[胡玉福]非遗扶贫中受益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黄永林]关于建立“非遗”代表性传承团体(群体)认定制度的探索
[毛巧晖]记录与保管: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探赜
[王琴]个性、灵感和体验:中国民族博物馆“家庭模式”的个人叙事研究
[巴莫曲布嫫]全方位映射新时代中国文化政策转型的路线图
[马盛德]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
[王晨阳]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向云驹]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非物质文化遗
[郭平 张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2021年度
[黄永林]关于建立“非遗”代表性传承团体(群体
[毛巧晖]记录与保管: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王琴]个性、灵感和体验:中国民族博物馆“家庭
[巴莫曲布嫫]全方位映射新时代中国文化政策转
[马盛德]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要关注的几个
[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
与时间赛跑 莫让“人去艺绝”
古徽州制墨技艺传承人:古法制墨需要现代传承
百年“纳顿”谁来传承
人走艺绝 浙江非遗抢救记录进入读秒时间
回归生活,才算存活——非遗传承人的无奈与希望
温浩东:保留好彝族传统服饰的“火种”
记录中国非遗人的坚守与荣光——2017“中国非
新生代非遗传承人的“刻版”生活
“东郎”陈兴华:苗族史诗“亚鲁王”必须传下去
[张兆林]聊城木版年画生产传承中的女性角色研
[岳永逸]本真、活态与非遗的馆舍化
[杨利慧]遗产旅游语境中的神话主义——以导游
[刘锡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承人
[张巧运]浴“难”重生:一个羌族村寨灾难旅游和
[刘锡诚]对民间文学类非遗数字化采集的一些理
[乌丙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和认定的若干理
[代表作]维吾尔木卡姆
[林继富]20世纪中国民间故事传承人研究的批评
[刘锡诚]“非遗时代”的民间文学及其保护问题
非遗传人陈扬龙:“创新技艺是我一辈子要做的事
格萨尔艺人——传承“世界最长史诗”
[户晓辉]《世界遗产公约》的修订及其中国意义
[林继富]激活民间叙事的文化基因
[贺学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本质与原则
[陈春勤]羌族释比文化研究综述
[邓启耀]身体表达的规训、转译和文化体系
三百年,老何家传下锡伯族“史诗”
中国黎锦技艺列入首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
[陈华文]目标差异: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