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孟贵成 中国民间故事网
什么不能被称之为“非遗”
传统文化经过时代的沙洗,能留下来的只是一部分,虽然物以稀为贵,但并不是所有保留下来的都是“非遗”,存在时间的长度也不是核定其是不是“非遗”的标准。“非遗”在一定自然社会环境下产生,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应逐渐趋于科学化,趋于实用化,趋于美化,“非遗”是古人指给我们的一条走得通的路,并且还是捷径,换言之,“非遗”应有其相对的优势性和先进性,保护“非遗”不应是保护落后。
动植物的种植、驯养技艺,单纯从技艺上而言,不应被视为“非遗”。“非遗”的核心在人,传承载体是人,而动植物的种植、驯养是动植物自身适应外部环境的结果,是生命多样性的体现。某一动植物生长发育成某种特定的体征形态,是生命进化,自然淘汰的结果,人在其中是重要的外部因素,如果将此技艺视为“非遗”,那有贪天之功之嫌。
海洋中五彩缤纷的鱼类,是哪位传承人的杰作?热带雨林中从几十米的乔木到低矮的灌木,错落有致,又是谁在辛勤劳作?更准确地来说,动植物种植养殖、驯养技艺是一门知识,如对其进行完整、客观的记录,则此知识完全可以脱离人而存在,即使执行者换人也不影响其种植、驯养的成果;相对而言,就算是知道了绘画的各种技法,画出来的画也因人而异是千差万别。
从“非遗”作为一种认知工具的角度来看,将“非遗”的内容具体化、明确化,使“非遗”逐渐趋于科学化、量化,不玩文字游戏、概念游戏、学术游戏,不将“非遗”推向未知或不可知,不将所有菜都往“非遗”这个篮子里装,将有助于“非遗”这一认知工具作用更好的发挥,也将有助于更客观地来认知各种文化,认知自己。
当文化交流很少,文化趋于封闭的情况下,是各美其美,文化自成体系,内部自循环;文化间开始交流后,见到了彼此的差异,知道了彼此的优劣,见贤思齐,鉴他人之长,开始美人之美;文化充分交流之后,并借助非遗等文化认知工具,逐渐对自身文化及异文化有了理性而全面的认识,逐渐形成了新的社会文化角色分工,文化类型间构成了一定平衡性,并趋于稳定的多元共存的文化结构,就会逐渐走向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本文原载于《文化月刊》2016年05期)
继续浏览:1 | 2 |
【本文责编:刘晓】
上一篇: [邓启耀]谁的祠堂?何为遗产?
下一篇: [刘德龙]坚守与变通
标签:
【相关文章】
[向云驹]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层级及其呈现
[郭平 张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2021年度报告
[胡玉福]非遗扶贫中受益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黄永林]关于建立“非遗”代表性传承团体(群体)认定制度的探索
[毛巧晖]记录与保管: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探赜
[王琴]个性、灵感和体验:中国民族博物馆“家庭模式”的个人叙事研究
[巴莫曲布嫫]全方位映射新时代中国文化政策转型的路线图
[马盛德]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
[王晨阳]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向云驹]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非物质文化遗
[郭平 张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2021年度
[黄永林]关于建立“非遗”代表性传承团体(群体
[毛巧晖]记录与保管: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王琴]个性、灵感和体验:中国民族博物馆“家庭
[巴莫曲布嫫]全方位映射新时代中国文化政策转
[马盛德]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要关注的几个
[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
与时间赛跑 莫让“人去艺绝”
古徽州制墨技艺传承人:古法制墨需要现代传承
百年“纳顿”谁来传承
人走艺绝 浙江非遗抢救记录进入读秒时间
回归生活,才算存活——非遗传承人的无奈与希望
温浩东:保留好彝族传统服饰的“火种”
记录中国非遗人的坚守与荣光——2017“中国非
新生代非遗传承人的“刻版”生活
“东郎”陈兴华:苗族史诗“亚鲁王”必须传下去
[张兆林]聊城木版年画生产传承中的女性角色研
[岳永逸]本真、活态与非遗的馆舍化
[杨利慧]遗产旅游语境中的神话主义——以导游
[刘锡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承人
[张巧运]浴“难”重生:一个羌族村寨灾难旅游和
[刘锡诚]对民间文学类非遗数字化采集的一些理
[乌丙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和认定的若干理
[代表作]维吾尔木卡姆
[林继富]20世纪中国民间故事传承人研究的批评
[刘锡诚]“非遗时代”的民间文学及其保护问题
[王学思]把思考留给每一位观众——观纪录片《
[刘晓春 冷剑波]“非遗”生产性保护的实践与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乌力格尔传承人劳斯尔去
[万建中]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中的主体意识
[李向振]作为文化事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蒙古族长调传承人魂归
[向云驹]论“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概念与范畴
敖朝宗:六十年钻研青铜器修复术的国家非遗传承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1届常会即
[潘宝]遗产人类学视域中的非物质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