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磊 中国民间故事网
三、民俗传统的“凭借”依据与本真性
作为祭祀凭证的灶王年画,在现代性社会变迁中经历了技术、艺术、生产与销售等方面的变化。随着现代性日益成为一个论题,社会的复杂性也在增加,社会秩序需重新建构,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与表达,这种表达是通过“物”这种介质来传达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在社会演化的过程中,民间手工艺品的使用价值、实用价值都在发生偏离,附着于其上的文化观念、价值判断等也都走向嬗变或衍生,由是,其生产制作方式也在发生着改变(由手工转向机器复制技术),但“变”是相对的,在现代化语境中的灶王年画并非面目全非,它作为民俗中的“凭借之物”的性质并未发生变化。
这种“变”与“不变”是有依可循的。灶王图像作为年俗仪式中对灶神信仰的膜拜之物,显示了它根植于传统的独一无二性。事实上,传统的年画艺人无论在对原有样张的复制与已有题材的拓展方面,还是在构思新的艺术形象、创制新年画的时候,都与时代社会中某种特定的民俗心态有关。这也是衡量一幅灶王年画“变”与“不变”的准绳。当灶王年画从民俗艺术图像进入非遗语境,它就开始脱离原有的民俗空间被欣赏、被消费直至被重新进行意义构建,这时变迁中的民俗文化的“真实性”就被予以放大审视。尽管其本真性无法加以明确,原生态幻象也被学者们加以扬弃,但我们必须以动态的、变迁的文化视野来考察其本真性。如果说变化的自然环境、社会以及人们的价值观念构成了灶王年画的本真性系统,那么本真性本身是动态的,而且灶王年画作为民俗中的“凭借之物”的性质就是维护这种动态平衡的“定海神针”。
民间礼仪图像是文化的产物,对其使用者来说具有社会意义和文化价值,是世代传承的累积,它赋予人们对自我的认同,即对我们是谁,以及我们“归属于”谁的一种认知的东西。灶王图像作为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自身不具备任何清晰的意义,只有在不同语境中不断被阐释,才能产生有效的社会功能。目前,全国很多农村还延续着腊月二十三“送灶王爷上天”的祭灶习俗,仍是“一送一迎”。在“送”“迎”的仪式操作中,灶王年画被看成祭灶仪式的凭依之物。这个“仪式”需要三个要素:所说的话、所用的东西、所做的举动。在祭灶时,“所说的话”——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通过“所说的话”表达内心的期望。“所用的东西”就是祭拜仪式中用眼睛可以看到的“物品”,比如端坐的灶王图像和供奉给灶王的面条、水果、糖瓜等。“所做的举动”是指在仪式中人神共享的交流时刻,人作出合乎礼仪的“禁忌”,比如,祭祀在什么方位举行,有谁来祭拜,以及祭拜时的身体规范。
祭灶仪式使人们有机会进行神话表演,让自己进入一种神圣的语境,暂时脱离凡人的身份——在跟家神对话中体会社会身份的脱离。祭灶仪式不是社会中某物的反映,而是再现了有着自身独立动力机制的传统——人神之交。仪式中的“物”体现了人与神之间的交往逻辑,反映了人类对于自己在宇宙以及社会中的自我定位,这也是民间习俗在人们生活中的社会功能。历史悠久的祭灶习俗,是以地区为单位的社会性行为,在文化习俗的传承过程中逐渐稳定固化,使其富有社会意义,这种意义与非遗保护的初衷相一致。非遗语境中的民俗传统,在于敬神行为的背后,以强化家族观及民族观为目的,体现中国人的神圣观念,暗指中华民族薪火相传、团结进取、生生不息的奥秘所在。
社会在发展,技术在进步,人们的价值观念更不会“从一而终”。最初为神灵而做的手工制作品,在当下的非遗语境中被当成艺术品收集到博物馆中来展示,或被收藏爱好者占为己有。机器生产的民间手工艺品,虽然作为传统手艺的物体形式发生了变化,但是,作为民俗中的“凭借之物”的性质并没有改变。即便是机械生产的工艺品也没有完全丧失它的本真性,至少它祭拜的“初衷”还保存在里面,这也是一幅灶王年画的属性与样态在现代性社会中“技术变迁”与“信仰功能”交互作用下的结果。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一方面,与民间手工艺原本和洽的乡土不再是原来的乡土,另一方面,新的传承主体……对民间手工艺的审美追求恰好包括了乡土性。可以说,从乡土化到再乡土化的过程中,传统手工艺获得了新的社会生命”。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本文责编:贾志杰】
上一篇: [马翀炜]知识谱系的构建与人类智慧的分享:聚焦中国边境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下一篇: [孟令法]“动物保护”视域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来自“狗肉”“猴戏”与“点翠技艺”的法律思考
标签:
【相关文章】
[向云驹]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层级及其呈现
[郭平 张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2021年度报告
[胡玉福]非遗扶贫中受益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黄永林]关于建立“非遗”代表性传承团体(群体)认定制度的探索
[毛巧晖]记录与保管: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探赜
[王琴]个性、灵感和体验:中国民族博物馆“家庭模式”的个人叙事研究
[巴莫曲布嫫]全方位映射新时代中国文化政策转型的路线图
[马盛德]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
[王晨阳]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向云驹]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非物质文化遗
[郭平 张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2021年度
[黄永林]关于建立“非遗”代表性传承团体(群体
[毛巧晖]记录与保管: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王琴]个性、灵感和体验:中国民族博物馆“家庭
[巴莫曲布嫫]全方位映射新时代中国文化政策转
[马盛德]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要关注的几个
[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
与时间赛跑 莫让“人去艺绝”
古徽州制墨技艺传承人:古法制墨需要现代传承
百年“纳顿”谁来传承
人走艺绝 浙江非遗抢救记录进入读秒时间
回归生活,才算存活——非遗传承人的无奈与希望
温浩东:保留好彝族传统服饰的“火种”
记录中国非遗人的坚守与荣光——2017“中国非
新生代非遗传承人的“刻版”生活
“东郎”陈兴华:苗族史诗“亚鲁王”必须传下去
[张兆林]聊城木版年画生产传承中的女性角色研
[岳永逸]本真、活态与非遗的馆舍化
[杨利慧]遗产旅游语境中的神话主义——以导游
[刘锡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承人
[张巧运]浴“难”重生:一个羌族村寨灾难旅游和
[刘锡诚]对民间文学类非遗数字化采集的一些理
[乌丙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和认定的若干理
[代表作]维吾尔木卡姆
[林继富]20世纪中国民间故事传承人研究的批评
[刘锡诚]“非遗时代”的民间文学及其保护问题
基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几点困境
龙泉四老 一生瓷缘
[彭兆荣 郑向春]遗产与旅游:传统与现代的并置
[黄龙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公共民俗学
[陈华文]关于新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
我国书法申报非遗 已提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中国黎锦技艺列入首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
乌丙安:非遗保护切忌急功近利
[覃琮]地方性知识在“非遗”保护中的作用及实
[廖丹]从传统音乐的三个特性看音乐类非物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