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华文 来源于:中国民间故事网
[内容提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独特的方式存在于传统生活的方方面面。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这种代表我们文化特色和传统的形态正在逐渐远离我们的生活并使我们的文化失去原有的本真性和特点。然而,正如现代化是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一样,如何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保护好传统文化,保护好具有民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子孙后代在文化的多样性选择时具有更多的余地,是我们必须加以考虑的。本文基于上述认识,讨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面对的一些悖论,并提出了一些对策性的思考。
[关键词] 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对策
本文刊于《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阅读全文请下载PDF文件↓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上一篇: [刘大先]“非遗”的辉煌大戏:上演传承人的骄傲
下一篇: [刘锡诚]试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判断问题
标签:
【相关文章】
[向云驹]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层级及其呈现
[郭平 张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2021年度报告
[胡玉福]非遗扶贫中受益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黄永林]关于建立“非遗”代表性传承团体(群体)认定制度的探索
[毛巧晖]记录与保管: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探赜
[王琴]个性、灵感和体验:中国民族博物馆“家庭模式”的个人叙事研究
[巴莫曲布嫫]全方位映射新时代中国文化政策转型的路线图
[马盛德]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
[王晨阳]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向云驹]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非物质文化遗
[郭平 张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2021年度
[黄永林]关于建立“非遗”代表性传承团体(群体
[毛巧晖]记录与保管: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王琴]个性、灵感和体验:中国民族博物馆“家庭
[巴莫曲布嫫]全方位映射新时代中国文化政策转
[马盛德]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要关注的几个
[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
与时间赛跑 莫让“人去艺绝”
古徽州制墨技艺传承人:古法制墨需要现代传承
百年“纳顿”谁来传承
人走艺绝 浙江非遗抢救记录进入读秒时间
回归生活,才算存活——非遗传承人的无奈与希望
温浩东:保留好彝族传统服饰的“火种”
记录中国非遗人的坚守与荣光——2017“中国非
新生代非遗传承人的“刻版”生活
“东郎”陈兴华:苗族史诗“亚鲁王”必须传下去
[张兆林]聊城木版年画生产传承中的女性角色研
[岳永逸]本真、活态与非遗的馆舍化
[杨利慧]遗产旅游语境中的神话主义——以导游
[刘锡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承人
[张巧运]浴“难”重生:一个羌族村寨灾难旅游和
[刘锡诚]对民间文学类非遗数字化采集的一些理
[乌丙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和认定的若干理
[代表作]维吾尔木卡姆
[林继富]20世纪中国民间故事传承人研究的批评
[刘锡诚]“非遗时代”的民间文学及其保护问题
[威廉·斯迈斯]华盛顿州的文化旅游和非物质文
[江帆]谭振山活动年谱
“故事大王”常维范的故事
盂县民歌最后的守望者
[巴莫曲布嫫]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概念到实践
[王学思]把思考留给每一位观众——观纪录片《
[苑利]关于进一步深化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
[刘晓春]谁的原生态?为何本真性?
[刘锡诚]“非遗”产业化: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
[乌丙安]“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保护”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