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龚保华 来源于:中国民间故事网
“巍然屹立双哈达,奇山之下有我家。自幼闻得传奇多,只怨胸中才学寡。故土育我千般恩,我当立志展才华。光耀山乡须勤奋,胸藏蓝图报国家。”在日前省文联、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举办的“吉林故事大王”、“吉林鹰王”命名仪式上,被命名为“吉林故事大王”的常维范激情四溢地即兴朗诵了自己创作的诗句,引起了全场热烈的掌声。
常维范是九台市莽卡满族乡三道村的一名普通农民。由于从小生长在哈达山下,又酷爱哈达山文化,所以他给自己取了个号――哈达居士。1974年,常维范高中毕业,没能进入大学的殿堂,令他十分遗憾。但他常常鼓励自己:一个人能否成就一番事业,并不在于文凭有多高,重要的是看你有没有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豪情,有没有报效国家、为人民服务的雄心壮志。
常维范从小就喜欢看书,从书中学到了许多故事。他的父母、姑姑都是讲故事的能手,他从父母和姑姑那里也学到了许多故事。常维范不仅喜欢听故事,更喜欢将听来的故事再讲给更多的人听。1988年起,他开始试探着自己写故事。1992年,常维范的第一篇处女作《松花江畔哈达山》在北京《中国农民报》刊登,拿着从北京发来的汇款单,老常的心里激动极了!
2003年,常维范从长春返回家乡,他的心愿就是为了更好地把家乡的山水风光人文地理用笔书写出来、宣传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家乡的美丽。他充满激情地写下了一副对联:施谋略为家乡增色,展才华让山村更新。2004年,常维范参加了长春书城举办的“我与书的故事”征文,他的文章《恋书人生》还获了奖,这对老常是很大的鼓舞。
常维范的家乡九台莽卡满族乡三道村是个典型的满族村落,满族人口达百分之七十七以上,哈达山就是用满语命名的山峰,长久以来流传着许多动人的传说和精彩的故事。老常持之以恒地坚持收集整理蕴藏于民间的关于哈达山的传说和故事,并形成文字。他还于2005年组建了野百合乡村文学社,组织周围有写作能力的人共同创作、挖掘整理更多的民间故事。他2009年开始在《九台文艺周刊》发表故事作品,创作的《论哈达山文化与满族风情》也在《新九台报》上连载。野百合乡村文学社的其他成员也有多篇民间故事发表问世。2012年,常维范参加了吉林省第三届冬季农博会的展出,展示的主题就是民间故事和古村落文化。他的展示和演讲得到了广泛关注和好评。这一切,都激励着老常笔耕不辍、常讲常新。
此次被省文联、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吉林故事大王”,常维范更是激动万分。他表示,一定要坚持不懈地搜集、整理、讲述更多更好的民间故事,宣传家乡、赞美家乡,在民间文学的传承和保护上作出更大的努力。
文章来源:中国吉林网 2012-05-15 15:03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篇: 一位民间文化守望者的“面塑人生”
下一篇: 盂县民歌最后的守望者
标签:
【相关文章】
[向云驹]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层级及其呈现
[郭平 张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2021年度报告
[胡玉福]非遗扶贫中受益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黄永林]关于建立“非遗”代表性传承团体(群体)认定制度的探索
[毛巧晖]记录与保管: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探赜
[王琴]个性、灵感和体验:中国民族博物馆“家庭模式”的个人叙事研究
[巴莫曲布嫫]全方位映射新时代中国文化政策转型的路线图
[马盛德]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
[王晨阳]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向云驹]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非物质文化遗
[郭平 张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2021年度
[黄永林]关于建立“非遗”代表性传承团体(群体
[毛巧晖]记录与保管: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王琴]个性、灵感和体验:中国民族博物馆“家庭
[巴莫曲布嫫]全方位映射新时代中国文化政策转
[马盛德]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要关注的几个
[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
与时间赛跑 莫让“人去艺绝”
古徽州制墨技艺传承人:古法制墨需要现代传承
百年“纳顿”谁来传承
人走艺绝 浙江非遗抢救记录进入读秒时间
回归生活,才算存活——非遗传承人的无奈与希望
温浩东:保留好彝族传统服饰的“火种”
记录中国非遗人的坚守与荣光——2017“中国非
新生代非遗传承人的“刻版”生活
“东郎”陈兴华:苗族史诗“亚鲁王”必须传下去
[张兆林]聊城木版年画生产传承中的女性角色研
[岳永逸]本真、活态与非遗的馆舍化
[杨利慧]遗产旅游语境中的神话主义——以导游
[刘锡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承人
[张巧运]浴“难”重生:一个羌族村寨灾难旅游和
[刘锡诚]对民间文学类非遗数字化采集的一些理
[乌丙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和认定的若干理
[代表作]维吾尔木卡姆
[林继富]20世纪中国民间故事传承人研究的批评
[刘锡诚]“非遗时代”的民间文学及其保护问题
[凌建英]文化遗产保护中文艺学的选择
[陈金文]非遗保护与民俗学研究间的理想关系并
[张兆林]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行业协会研究
[马盛德]仪式与舞蹈
唱大秦腔的小若兰
[王卫华 孙佳丰]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
王启敏:黎族骨簪最后的制作者
[李靖]印象“泼水节”:交织于国家、地方、民间
[王宏刚]汗水入土悄无声
[刘锡诚]非物质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