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
当前位置:首页 > 民俗史话 > 非物质文化遗产

[邓启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多重真实、多维整体与多脉传承


作者:邓启耀       来源于:中国民间故事网

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由于历史传承、族群互动和现实影响等复杂原因,活态传承于民俗民间生活现场的非遗项目变数较大。往往以传统形态、次生形态和异变形态等几重形态呈现其真实性。“守正”就是守护正源,尊重原创,坚持基于人类基本价值观和国际共识的正向,是对中华文化传统负责、对历史负责的要求。但非物质文化遗产次生形态的真实和异变形态的真实,也是社会文化变迁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需要认真辨析,进行比较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取决于作为“文化”的遗产而非某单一“艺术”形式所具有的多维度文化整体性特点。它们是与该文化持有者的生态环境、生计模式、社会组织、文化传统、文学艺术和宗教信仰等多维度立体存在的文化整体。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术研究来说,不同学科的观察角度、价值取向和学术标准,是多样的。比如,一首民歌,文学家可能对其语言较注重,音乐家可能对其曲调感兴趣,民俗学家会关注传统习俗,人类学家则会剖析隐藏的文化结构,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某项工艺、某种技能、某件作品,则会在文化产业开发中,转化为具有经济价值的文化资源或文化资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性,除了传统的传承方式,如亲缘嫡传、地缘乡传、业缘师传和灵缘心传等方式,也出现了一些新的传承方式,如进入现代学校教育体系的民俗和民艺研习、乡村建设中的文化复兴等。本文特别注意到一种传承模式,即外力推动的“异地传习”,由外力推动的“自我传习”和由外力推动的在地传承。它们通常出现在本土传承链断裂时,由外部力量展开的抢救性发掘和助力,并与原生地产生各种续接关系。由此可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性,是复线的和多脉的。

  (本文刊载于《文化遗产》2022年第3期,注释从略,详见原刊)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贾志杰】



 5/6   首页 上一页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季中扬]亲在性与主体性:非遗的身体美学

下一篇[巴莫曲布嫫]全球可持续发展议程与国际文化政策之演进:事件史循证研究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