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邓启耀 来源于:中国民间故事网
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由于历史传承、族群互动和现实影响等复杂原因,活态传承于民俗民间生活现场的非遗项目变数较大。往往以传统形态、次生形态和异变形态等几重形态呈现其真实性。“守正”就是守护正源,尊重原创,坚持基于人类基本价值观和国际共识的正向,是对中华文化传统负责、对历史负责的要求。但非物质文化遗产次生形态的真实和异变形态的真实,也是社会文化变迁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需要认真辨析,进行比较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取决于作为“文化”的遗产而非某单一“艺术”形式所具有的多维度文化整体性特点。它们是与该文化持有者的生态环境、生计模式、社会组织、文化传统、文学艺术和宗教信仰等多维度立体存在的文化整体。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术研究来说,不同学科的观察角度、价值取向和学术标准,是多样的。比如,一首民歌,文学家可能对其语言较注重,音乐家可能对其曲调感兴趣,民俗学家会关注传统习俗,人类学家则会剖析隐藏的文化结构,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某项工艺、某种技能、某件作品,则会在文化产业开发中,转化为具有经济价值的文化资源或文化资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性,除了传统的传承方式,如亲缘嫡传、地缘乡传、业缘师传和灵缘心传等方式,也出现了一些新的传承方式,如进入现代学校教育体系的民俗和民艺研习、乡村建设中的文化复兴等。本文特别注意到一种传承模式,即外力推动的“异地传习”,由外力推动的“自我传习”和由外力推动的在地传承。它们通常出现在本土传承链断裂时,由外部力量展开的抢救性发掘和助力,并与原生地产生各种续接关系。由此可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性,是复线的和多脉的。
(本文刊载于《文化遗产》2022年第3期,注释从略,详见原刊)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本文责编:贾志杰】
上一篇: [季中扬]亲在性与主体性:非遗的身体美学
下一篇: [巴莫曲布嫫]全球可持续发展议程与国际文化政策之演进:事件史循证研究
标签:
【相关文章】
[向云驹]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层级及其呈现
[郭平 张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2021年度报告
[胡玉福]非遗扶贫中受益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黄永林]关于建立“非遗”代表性传承团体(群体)认定制度的探索
[毛巧晖]记录与保管: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探赜
[王琴]个性、灵感和体验:中国民族博物馆“家庭模式”的个人叙事研究
[巴莫曲布嫫]全方位映射新时代中国文化政策转型的路线图
[马盛德]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
[王晨阳]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向云驹]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非物质文化遗
[郭平 张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2021年度
[黄永林]关于建立“非遗”代表性传承团体(群体
[毛巧晖]记录与保管: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王琴]个性、灵感和体验:中国民族博物馆“家庭
[巴莫曲布嫫]全方位映射新时代中国文化政策转
[马盛德]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要关注的几个
[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
与时间赛跑 莫让“人去艺绝”
古徽州制墨技艺传承人:古法制墨需要现代传承
百年“纳顿”谁来传承
人走艺绝 浙江非遗抢救记录进入读秒时间
回归生活,才算存活——非遗传承人的无奈与希望
温浩东:保留好彝族传统服饰的“火种”
记录中国非遗人的坚守与荣光——2017“中国非
新生代非遗传承人的“刻版”生活
“东郎”陈兴华:苗族史诗“亚鲁王”必须传下去
[张兆林]聊城木版年画生产传承中的女性角色研
[岳永逸]本真、活态与非遗的馆舍化
[杨利慧]遗产旅游语境中的神话主义——以导游
[刘锡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承人
[张巧运]浴“难”重生:一个羌族村寨灾难旅游和
[刘锡诚]对民间文学类非遗数字化采集的一些理
[乌丙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和认定的若干理
[代表作]维吾尔木卡姆
[林继富]20世纪中国民间故事传承人研究的批评
[刘锡诚]“非遗时代”的民间文学及其保护问题
[劳拉简·史密斯]遗产本质上都是非物质的:遗产
中国珠算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
[李占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道德价值探究
广州最后一个讲古佬后继无人
[李西建]以文化创意激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
第十三代《江格尔》传唱人——加·朱乃
[张礼敏]自洽衍变:“非遗”理性商业化的必然性
端午申遗:“文化归根”乃是分享的前提
[程瑶]转危为机:紧急情况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