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芳边纺线边唱起了《阿诗玛》
民间的《阿诗玛》
王玉芳很瘦,由于常年的劳作,皮肤黑黑的。她不爱说话,也不太敢抬眼看人,手里一刻也不闲着,总是低着头绩麻。
对她来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的称号,是一个荣誉,也是一个负担。来采访的人多了,就有点耽误时间,因为她还有很多农活要干。
但无论如何,唱歌是愉快的,表演唱歌也是愉快的。不管在多少人面前唱,她都很自信,安静时的羞涩一扫而光,脸上充满了笑意。虽然66岁的人了,嗓音却依然清亮,记忆力也非常好。要知道,她所唱的《阿诗玛》,没有歌词、没有曲调,完全凭记忆力。
王玉芳这身演唱的绝技,来自父亲的传授。十四五岁开始,她就跟着父辈们唱《阿诗玛》。年纪轻轻,就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金嗓子”。据说在对越自卫反击战前期,云南驻扎了很多部队,王玉芳和其他伙伴们就到部队上去慰问演出。更有传说要邀请她们到北京去演出,但是由于生产队记工分,无法抽出时间,只好作罢。
《阿诗玛》被誉为撒尼人一首唱不完的歌,尽管是一部长篇叙事诗,但是抒情的成分很重,不同年龄段的人,在不同的场合,可以选唱不同的曲段。因此,“很少有人会把《阿诗玛》一次性从头唱到尾,也很难知晓把《阿诗玛》全部唱完需要多少时间。”方跃章说,“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在石林县撒尼彝族地区,会唱部分曲段的人不少,能够完整演唱的人已经很少很少。”据他估计,不会超过5个人。
王玉芳也没有试过完整演唱《阿诗玛》,她知道,全部唱完需要“很长时间”,但是她自信她能演唱所有的曲段。
“麻线啊,错综复杂,但是在姑娘的手里,都变得井井有条。看啊,我织出来的布多么平整。”坐在百年老屋里的织布机前,王玉芳一边熟练地织布,一边哼唱着“织布歌”。当她到山上放羊,面对寂静的群山,她也会哼起熟悉的《阿诗玛》。因为《阿诗玛》的歌词、曲调里表达了撒尼彝族人所有喜、怒、哀、乐的情感,他们在不同的场合,都会不由自主地唱起《阿诗玛》。
毫无疑问,《阿诗玛》已经融入到这位66岁的民间艺人的血液里。
但是,尽管《阿诗玛》已是王玉芳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她的儿女们却不感兴趣。她的孙子们倒是很有兴趣,只是每天要上学,没有时间、也没有环境学。
“尽管石林的民族文化比较丰富,但是《阿诗玛》的演唱,完全凭嗓子和记忆力,还是很难,因此擅长的人还是很少。”方跃章说。
王玉芳也欢迎年轻人来学习《阿诗玛》的演唱,但是她很苦恼,没有人来学。现在政府唯一能做的,就是把她演唱的一些片断录音、录像,作为资料保存下来。“但是记谱、记录歌词等细致的工作还没有着手做,以后要在这方面更深入一些。”一直参与石林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方跃章说。
(本报记者 王珍 文/图)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 2007-07-20
【本文责编:思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