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彭丽媛穿着凤凰团花蓝印花布衣服,出席“中华艺文奖”活动。2014年3月,彭丽媛身穿“十全十美”蓝印花布纹样访问比利时乐器博物馆。2014年3月,彭丽媛又穿着宝相花纹样蓝印花布服装出访法国。
彭丽媛出访时曾多次穿着的这种布料,就是南通蓝印花布。
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刻版、上铜油、湿布、和浆、刮浆、晾干、染色、晾晒、刮白,是其必不可少的九道工序;吴元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已经在这个行当干了40年。如今,他的女儿、女婿也成为传承推广蓝印花布的主力军。
▲刻板
▲刮浆
▲染色
▲刮灰
▲晾晒
▲整理
从生活中必不可少,到远离生活鲜有人问津,再到以非遗的身份再次出现在公众视野,进而受到重视,蓝印花布的发展历程,折射出的是传统民间手艺在工业化大生产时代的境遇。
▲吴元新工作照
蓝印花布又称药斑布,至今已有千年历史,作为吉祥喜庆健康之布曾经衣被天下,为人民群众所喜爱。据《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记载:“宋嘉定中(公元1208-1224年)有归姓者创为之。以布抹灰药而染色、候干、去灰药,则青白相间。有人物、花鸟,作被面、帐帘之用。”这里的“药”即染色原料——蓝草。造纸术发明后,用桐油纸镂刻成花板要比木刻花板简便得多,蓝印花布得以在民间迅速普及和发展。
▲蓝印花布纹样
然而由于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型,蓝印花布也面临濒危的境地。在曾经的那些年代,蓝印花布见证着普通百姓一生中的重要时刻,《状元及第》《凤戏牡丹》《喜鹊登梅》《梅兰竹菊》……这些喜闻乐见的图案与纹样,寄托着普通人家的美好心愿。在中国民间的习俗中,老人们在百年之后会将这些曾经见证自己人生重要时刻、陪伴自己一生的蓝印花布制品烧掉,使得最终留存在世的老蓝印花布制品所剩无几。
▲蓝印花布纹样
40年来,吴元新通过创办博物馆,建立明清染房,出版专著,进行人才培养等,逐步形成了蓝印花布技艺传承的五驾马车效应,即蓝印花布古旧收藏、蓝印花布技艺传承、蓝印花布艺术研究、蓝印花布院校教学、蓝印花布产品创新的一体式传承模式。
▲吴元新在中央美院传授蓝印花布印染技艺
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展厅中的蓝印花布作品,无论是从工艺、纹样还是艺术特色上来说都代表着中国蓝印花布区域最高水平。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罗杨曾盛赞:“中华有大美,布上绽青花。”他认为蓝印花布完美阐释了中国文化的古典之美,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正是民间艺术魅力的来源之一。而民间手艺的魅力又与传承人的工匠精神息息相关。“优秀的手艺人具有的最重要的品质有三种,一是为公众性产品而生产的职业自豪感,二是把非显而易见的技艺分享传授给天下人的职业品德,三是对于完美近乎执着的追求和内化的人格。”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许平如此总结。
▲吴元新与中央美院学生展示蓝印花布教学成果
吴元新告诉记者:“老话说荒年饿不死手艺人,但现在不是这样了。传统手艺要活下来、活得好,就必须有符合现代生活需求的创意产品。蓝印花布来自于生活,还必须要回到生活。”
正是秉承这种“源于生活、归于生活”的理念,吴元新在传承的基础上,赋予蓝印花布以新的活力,吸收了现代语言进行新的设计,形成了满足当代人审美取向和生活需求的新的日用品、家居饰品、工艺摆件等作品。
▲吴元新研究蓝印花布花版纹样
冯骥才讲过,吴元新每一分钟都要提到“蓝印花布”这四个字。吴元新说,他怕一不讲蓝印花布这四个字,蓝印花布就没了。
在中国百姓千余年的平凡生活之中蓝印花布熠熠生辉,当近几十年它开始在生活中渐渐消失,从历史的舞台中消退,吴元新把它拾起,收藏、抢救、传播、制作、创新、研究,串起了一个完整的传承链条,留住了蓝印花布的古老技艺,也使得蓝印花布得以活态传承,历久弥新。
▲蓝印花布产品
(原题:彭麻麻超爱穿他家布料!他干这行40年,每分钟都要提到这四个字…)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文化记忆工作室”2017-03-04
【本文责编:程浩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