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尔吉斯斯坦前总理奥托尔巴耶夫日前为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独家撰文称,气候变化的大部分影响通过水资源危机得以体现。中国和中亚国家面临着相似的水资源管理问题,冰川加速融化,水资源流失等现象影响地区农业生产,关乎国计民生。今年5月发布的《中国-中亚西安峰会宣言》反映了相关国家对水资源的关切,明确提出多项目标,以期深化和改善在水资源管理以及其他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合作,共同解决水资源问题,缓解气候变化影响。
毫不夸张地说,目前气候变化的大部分影响主要由水资源危机造成。世界各地的新闻几乎每天都在报道与水有关的自然灾害。一边是灾难性的暴雨、洪水、海平面上升和冰川消退等,另一边则是大规模的森林火灾和严重干旱,这些现象无不反映出了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
世界人口的快速增长、对水资源管理的忽视,以及人类在经济活动中对水资源的掠夺性消耗,种种行为让水资源更加稀缺,受污染情况更加严重。麦肯锡咨询公司的专家表示,到2030年,水资源需求量将超过其供应量的40%,世界一半人口将生活在缺水地区。
与可持续发展的许多其他领域一样,应对气候变化不分国界,平衡人类生活用水、工农业用水和生态系统用水需求,需要多国共同努力。因此,为了全面解决地区水资源问题,必须要靠中国和中亚周边国家共同努力。
图片来源:新华社
今年5月举办的首届中国-中亚峰会上发表的《中国-中亚峰会西安宣言》反映了上述关切,明确提出了如下目标:
各方愿积极发展智慧农业,加强节水、绿色和其他高效技术应用和先进经验交流。
各方愿推动在荒漠化土地和盐碱地治理开发、节水灌溉、病虫害防治、畜牧兽医等领域开展技术与人才交流合作,增强农业系统可持续发展韧性。
显然,中亚的水资源供应已濒临枯竭,咸海的不断萎缩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由于缺乏重视及疏于管理,中亚地区的水资源几乎全部用于灌溉。阿姆河不再汇入咸海,锡尔河也难以流入,导致如今咸海的面积还不到1960年的10%。
由于地理位置特殊,中亚地区的大部分耕地都需要人工灌溉。吉尔吉斯斯坦有75%的耕地需要人工灌溉,塔吉克斯坦有84%,乌兹别克斯坦有89%,而土库曼斯坦所有耕地均需人工灌溉。但这正是造成水资源大量流失的原因,因为超半数灌溉用水会蒸发并进入水循环系统,而没有流入田地。在咸海盆地,每年由此导致的水资源损失估计可达30至40立方千米。
中亚超半数人口生活在农村地区。哈萨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农村人口约占总人口的一半,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的农村人口约占三分之二,近一半的中亚劳动力从事农业劳动。
冰川在中亚地区的水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然而,由于气候变化,冰川的质量和面积正在显著减少。天山山脉是中亚最大的山脉。在过去50年里,其沿线冰川质量减少了27%,面积减少了18%。根据一个国际研究团队计算,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平均每年有近3000平方公里的冰川消失,融冰量54亿吨。
该团队估计,到2050年,天山冰川的一半或将消融。
类似的恶劣自然现象也发生在中国。国际山地综合发展中心的一项研究表明,从2011到2020年,喜马拉雅山脉冰川的消融速度比前一个十年快65%。如果全球变暖继续下去,到本世纪末,冰川的体积或将减少80%。喜马拉雅冰川是地区多条主要河流的水源,其加速融化正威胁着相关流域20亿人口的生存。由于水在能源转型中发挥重要作用,水资源短缺问题可能会阻碍各国实现零碳排放的步伐。
2022年是中国60年来最炎热、最干旱的一年,导致长江水位下降,灌溉和水力发电能力受到了限制。近年来的干旱或将让中国陷入严重的水资源危机,并对其电力和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考虑到中国和中亚国家面临着相似的水资源管理问题,只有双方共同努力攻克技术难关,方能在可持续发展的这一关键领域取得重大进展。为保护冰川,保障饮用水和灌溉用水需求,各国科学家和从业者应共同努力,在喜马拉雅山、帕米尔高原、天山等区域性山系中采用绿色节水等高效技术,开展系统工作,攻克难题。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下一篇:为全球人权治理贡献力量
相关推荐
- 瑞士向中国返还5件流失文物艺术品
- 课后托管班招生火爆 孩子喜欢的托管生活什么样?
- 安徽视障男孩圆梦大学 选择入读特教专业
- 对抗中年焦虑 41岁女性考北电开启人生新尝试
- 脑机接口,帮人开口
- 各国都是几月份开学:留学新人须知——各国开学时间全汇总
- 教育部:有序扩大优质普通高中招生规模
- 做足“功课”迎接新学期,各地多措并举保障秋季开学正常有序
- 两度被评为“世界第一美”林珍娜有双107cm大长腿,拥有黄金比例身材,32岁的她充满成熟魅力
- 河北武强:300余名孩子手绘百米年画长卷
- 新时代·我在中国|韩国美发师安钟旭:在新疆创造美好生活
- 郑孟状:抓住协同创新“牛鼻子”
- 【理论观察】用百年党史培育时代新人
- 人民网评:弘扬“上海精神”,共建美好家园
- 大思政课 | 在宁夏中宁工业园区,探寻中国经济增长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