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课堂】慎用物质奖励:用错了奖励就白奖励了
当前位置: 主页 > 家庭教育知识 > 现代家庭教育知识 >

【家长课堂】慎用物质奖励:用错了奖励就白奖励了


栏目: 现代家庭教育知识     |      作者:佚名

  编者注:很多家长都喜欢用物质奖励来激励孩子学习,可事实上使用物质奖励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作用大,用得不好还起反作用。一起来看看孩子的心理,您也许就能知道该使用什么样的激励手段更好了。

  激励孩子是个技术活,那么基本的原则是啥?为什么有的激励会起作用,而有的就没用呢?
  今天的文章,就从心理学上一个很有名的、关于奖励的故事讲起。
  从前有位老人生活中一个娴静的村庄里。老人很喜欢恬静的独处时间。但不知何时起,他家门前的空地开始喧闹起来。空地中央有一块向日葵田地,村里的孩子们都喜欢拿向日葵玩耍。于是,那里就变成了孩子们的游乐场。
  为此,老人发过火,撵过孩子们,但每每只能得来一时的清静,没过多久,孩子们又聚众嬉闹起来。百般无奈的老人左思右想终于想出来一个好主意。老人把玩耍的孩子们招呼过来,向他们提出一个建议:“看到你们玩得这么开心,我也很高兴。以后你们每来玩一次,我都给你们每人发一块钱。”
  孩子们听到原本凶巴巴的爷爷突然变得和蔼,都犯晕了,但真的得到一块钱以后,就高兴得不得了,每天都来空地里玩。几天后,老人又向在院子里玩耍的孩子们说了这样一句话:“孩子们,我手头的钱不多了,以后每天只能给每人发五毛钱。”
  这样一来,孩子们都一脸不高兴地说:“五毛钱?我们才不会为那点钱来这里玩呢!”从此以后,孩子们再也没到空地里玩,老人也得以怡然自得地安享晚年。
  为什么孩子们原来在院子里玩得那么开心,可后来再也不来了呢?原因在于,孩子们所获得激励,因为老人的智慧,悄悄发生了转变。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是这样的:
  产生激励的途径可分为内部和外部两种,内部激励是指活动本身就能带来满足感和乐趣,所以从内心里产生自觉的主动性的驱动力,驱使我们做出相应的行动。而外部激励则是指外在的奖励(表扬、金钱、荣誉等)促使我们做出被动的行动。外部奖励如果使用得当,能进一步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的自我完善,如果使用不当,反而会压制人的内部激励。
  心理学家曾对两组喜欢画画的学生进行过研究。一组在画好画以后可以得到一张证书,而另一组却只画画而没有证书。两组孩子都很高兴地画画。不过,几天后当实验者再让两组孩子画画时,第一组孩子明显比没有另一组孩子积极,而且没有得到奖励的孩子对画画变得更感兴趣了。
  研究者由此得出结论:外部强化压制了内部激励,并把这种现象称为“过度合理化”。过度合理化让孩子的激励由内部转到外部,而那些曾经得到奖励的孩子一旦得不到奖励,他们对画画的兴趣就会降低。
  用这个原理再回头看本文开头那个故事。
  就是因为老人用发钱奖励的方式,成功地将孩子玩耍的内部激励转移到外部激励。然后再对外部激励做了智慧的“技术处理”——孩子本来是因为活动本身有趣才在向日葵园玩的,可是老人给他们钱,就让孩子产生被雇佣的感觉,他们的内部激励被外部强化压制了,而当老人给的钱越来越少时,孩子们就感觉付出和收入不相符,已经没有了再去“陪老人玩”的兴趣。

  有一位父亲,将故事里老人的智慧用在了“制止孩子打游戏”的事情上。当发现孩子喜欢上网游后,他并没有责骂孩子,只是跟孩子说:“嗯,看来游戏也是一种工作,你做得非常认真,我想我必须付给你酬劳才行。”于是,每天看到孩子玩网游时就给他工资,和上述故事中的老人一样,前几天,他给孩子10块钱一天,慢慢减少到5块,再慢慢减少到2块,再后来不给工资了,孩子渐渐地就没有以前玩得那么起劲了。
  看到这里,有没有觉得这个方法和“孙子兵法”里的“欲擒故纵”有点相似?
  当然,现实中也常常有父母因为不懂得,看起来也是在激励孩子,却起到了相反的效果。譬如:孩子本来是喜欢音乐的,父母想要孩子弹得更好,希望他能坚持练习,于是跟孩子说“只要坚持弹一个小时,我就给奖励你一个冰淇淋”,于是,孩子内心对弹琴的喜欢就会转移到物质奖励上,渐渐地,说不清楚是真正喜欢钢琴,还是喜欢冰淇淋的奖励了。如果哪天没有冰淇淋的奖励,孩子对弹琴说不定就没有那么大兴趣了。这样,孩子内心对钢琴的兴趣就不那么纯粹了,热情也降低了。

  想要确保有效奖励,父母们需要把握以下三个原则:
  1.父母的激励,最好与孩子的自我评价和预期一致
  比如上面我们所列举的那个孩子,他本来就喜欢弹钢琴,孩子对钢琴的兴趣、热爱以及投入本身,本是应该得到肯定和激励的,但父母的激励做法却是“只要你坚持弹一个小时琴,就给你买……”,完全和孩子弹得好坏没有关系。这样,这个孩子就极有可能变成我们上面分析的,对钢琴的兴趣反倒逐渐被“激励”削弱了。
  还比如一个孩子不喜欢弹琴,琴也弹得差强人意,但是为了让孩子坚持练习,父母采用表扬的方式,说“弹得真好啊,简直就是天籁之音,只要坚持练习,以后肯定能成为一个钢琴家。”这个脱离实际的评价和孩子的自我认知并不相符,对孩子同样起不到激励的作用,反而会觉得是个心理负担。
  因为心理学家门研究发现:每个人对自己的表现都有一个自我评价,如果奖励和自我评价相符,那就会产生激励作用;如果奖励与自我评价和心理预期不相符,那么就可能产生压制内部激励的结果,降低人的热情。
  2.发现孩子对某件事有兴趣,要具体鼓励,而非泛泛表扬
  若孩子很喜欢弹琴,那么在他弹得好、有进步的时候,可以大胆地对他进行夸奖——可以夸他在哪些地方又有了进步,也可以夸他比昨天有了进步,也可以夸他给你美妙的听觉感受等等(具体的夸奖比泛泛的夸奖更能显出你的真诚)。
  当你的夸奖正好和他的自身感受相一致时,他自然会接受,那么这时候的夸奖就不会压制他的内部激励,反而会将让他的激励升温,驱动他继续练琴,弹得更好。
  3.慎用物质奖励,但是如果孩子表现出色,并期待相应的物质奖励时,尽力满足他们吧
  比如,若孩子表现出色的时候,想要吃冰淇淋来犒劳一下自己,那么就给他奖励一个冰激淋吧,不用担心偶尔的冰淇淋奖励会压制孩子将内心对弹琴的喜爱。
  当他表现出色时,他心里会期待和表现相匹配的奖励,这时候如果不能满足,反而会影响到孩子的自我感觉,感到自己不被爱,叛逆期的孩子甚至会以不继续弹琴来抗议。这里说的冰淇淋的奖励只是举个例子,也可以是言语上的夸奖,或者其他的物质奖励。
  可如果孩子哪天累了,或者情绪不好,不想弹琴,可千万别用“坚持一个小时,可以吃一个冰淇淋”的奖励方式,以免给孩子造成不被理解的心理压力。
  如果孩子并不喜欢弹琴,或者表现并不好,那么并不是奖励越多就越能改变孩子的态度。这时候,父母要做的不是琢磨用哪种奖励的方式,逼着孩子坚持练习弹琴,而是帮孩子找到问题的根结:是遇到了困难需要调整,还是另有其他喜好,从而给孩子提供恰当的支持,陪伴孩子遵从自己内心的选择。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警惕中国式家长的十大“硬伤”

    下一篇:警惕:很多家长正在努力让孩子变得越来越笨




      相关推荐

    友情链接

    中国文学网   中国时尚休闲网   致富经   风雅鹤壁   中国时尚文化网   中国书画艺术网   中国兰花网   中国演讲与口才训练   中国高考智库   中国现代家庭教育网   中国网络营销传播网   油画定制网   趣学街   中国城市品牌建设网   中国旅游风景名胜网   学习力教育智库   意志力教育学院   中国健康生活网   中国营销策划网   中国企业培训网   中国校园文化建设网   中国VI设计知识网   中国民俗文化网   中国书画交易网   中国艺术传播网   中国油画网   中国书法网   中华书画网   世界儿童文学网   中国珠宝文化网   中国民间故事网   中国雕塑设计艺术网   中国收藏投资知识网   宝宝成长网   中国瓷器网   天赋教育研究中心   天赋教育前沿   教育趋势研究   中国收藏证书查询网   中国酒文化网   中国广告设计知识网   中华武术网   杭州西湖风景文化网   中小学生作文大全   家长学院   学习力教育中心   教育百科   高考季   中小学生作文网   中国爱情文化网   科技前沿   中国地理知识网   中国书画网   中华人物谱   中国茶文化网   学习力训练中心   千岛湖旅游风光   艺术教育知识   中国文化艺术传播网   天赋教育观察   白手创业致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