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间文学的园地里

在民间文学的园地里


来源:中国民俗文化网   文章作者:刘锡诚

新的问题,也是面临一次世纪性的考验与挑战。作为一个老民间文学工作者,我相继被聘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学术委员会委员和中国民协抢救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自觉地打破了惯常的生活,走出书斋,应召参与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手册》的编写与统稿定稿,参加了一些学术性的评审、咨询、辅导、督察工作以及相关的学术会议,也撰写了若干篇与保护的实际工作有关的或纯属理论探讨性的文章,内容主要是民间文学普查、特性、申报、保护、传承与传承人等诸方面。略有些影响的是《传承与传承人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族文化精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性质问题》以及《新世纪民间文学普查与保护问题》等篇什,因为这些论题与国情、与实际保护工作息息相关,而又结合自己多年来的田野经验和理论探讨做了一些思考。近期我已把近几年来所写的这些论文,仿照中国文联出版社为我出版的《民间文学:理论与方法》,辑为一本自选集《非物质遗产:理论与实践》(学苑出版社2009年5月),或可为广大“非遗”战线的文化工作者与民间文艺专业学者们参阅与指正。在我看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俗学并不完全是一回事,互有异同,尽管二者的要义都是要在研究的基础上,希图留住中华文化的根脉。但要使“非遗”进入中国官方的学科目录,前面的路还漫漫系其修远,还要靠政府主管者和学者们各自做更多的努力。

  在我余年的时间表上,民间文学的研究,也许还会持续一个短时间。至于还能写出什么东西来,只有上帝知道了。

  2009年元月20日于北京安外东河沿寓所

  2009年12月29日改定

 

  [1] 拙文《整体研究要义》,原载《民间文学论坛》1988年第1期;后收入拙著《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与实践》,学苑出版社2009年5月第1版,北京。

  [2] 徐华龙《世界性研究课题》(评《中国原始艺术》),《光明日报》1998年10月22日。刘爱民《登上蛮荒高原的刘锡诚》,《作家报·文坛觅踪》(济南)1998年10月29日,又见《文艺界通讯》(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编)1998年第10期。钟敬文《我的原始艺术情结》,《文艺界通讯》1998年第10期。司马文缨(王兴仁)《人类童年呓语的颇解与诠释——读刘锡诚〈中国原始艺术〉》,《文艺界通讯》1998年第10期。陶阳《被开垦处女地上的一棵绿树》,《文艺界通讯》1998年第10期。丁道希《混沌中的初始探索——读刘锡诚〈中国原始艺术〉》,《文艺界通讯》1998年第10期。向云驹《原始艺术研究的可喜收获——读刘锡诚〈中国原始艺术〉》,《文艺界通讯》1998年第10期。何西来《小小的阶梯——谈刘锡诚〈中国原始艺术〉的学术方法》,《书与人》(南京)1999年第6期。吕微《评〈中国原始艺术〉》,《文艺研究》2001年第3期。陶思炎《刘锡诚——民俗学理论家与探索者》,《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 << < 1 2 3 4 5 > >> >>|


·上一篇文章:从“家”到“庙”——一个华北乡村庙会的仪式变迁
·下一篇文章:我国民间信仰的生态内质及现代意蕴


 

相关内容


无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