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交流 国际经验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民俗文化 > 国际交流 国际经验

[希特拉里·盖楚阿·雷纳]墨西哥非裔族群政治动员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者:       来源于:中国民间故事网

  在此背景下,一部分逃亡的奴隶摆脱了普埃布拉州阿特利斯科市糖厂主的压榨,另一部分从瓦哈卡州瓦图尔科的庄园中逃跑,来到了奇卡海岸。从十六世纪起,有记载表明奇卡海岸地区已经出现了非洲后裔的身影,他们作为工头和牛仔在牧场庄园里工作安居,或者以牧民、渔夫或者甘蔗糖厂工人的身份生活。对于大量取道马尼拉航线到达奇卡海岸的非洲人而言,阿卡普尔科港口成为其进入墨西哥的重要门户。

  在那段时期内,非裔人口的身影在奇卡海岸变得很常见。有关研究表明,关于他们到达此地的方式除了劳动力进口和奴隶逃亡之外,也有从阿卡普尔科海洋中逃出的人,甚至在非裔人传承的口头传统中,也讲述过第一批从金门海难等沉船中幸存的奴隶到达墨西哥的“神话”。

  二十世纪初,太平洋沿岸各居民点的建立极大地受到了墨西哥革命的影响,卡兰萨派和萨帕塔派之间的斗争对其影响尤为强烈:

  居民点的人们被迫离开,向胡基拉镇或者山中逃去,徘徊躲藏。埃斯坦西亚,圣尼古拉斯,塔佩斯特拉和瓜胡尼基拉帕的黑人萨帕塔派们逃亡期间形成了一个小型的聚居点。结果卡兰萨派军队将这些居民点摧毁殆尽,原有的建筑被完全烧毁了。

  殖民者将非奴安置在原属于土著居民的土地上,由此导致了土著居民向山地移居。在此基础上,奇卡海岸地区牧场庄园渐渐发展。这一状况也造成了后来两族之间不平等的族群关系。对于土著居民来说,黑人们扮演的角色是“西班牙统治者施行暴力的左臂右膀”,尽管这种“臂膀”也是殖民者的附属品。

  如今,瓦哈卡州奇卡海岸有着多个非裔社区和土著居民社区。尽管在梅斯蒂索人、白人与土著居民、非裔居民之间,经济和社会支配地位之间并不平等,跨种族的关系发展面临困难,但经济联系(某些情况中是亲属关系)和宗教联系仍是普遍存在的。

  我们现在了解到的奇卡海岸地区包括阿卡普尔科港口和瓦图尔科港口的走廊地带。瓦哈卡州有非裔人口居住的城市包括:圣佩德罗·图图特佩克市、圣地亚哥·哈米尔特佩克市、圣塔玛丽亚·瓦索罗蒂特兰市、皮诺特帕·那修那市、圣地亚哥·塔佩斯特拉市、圣多明各·阿尔门达市、圣何塞·艾斯当西亚·格兰德市、圣塔玛丽亚·科尔蒂霍市、圣地亚哥·亚诺格兰德市、马蒂赖斯·德·塔古巴亚市和圣胡安·保蒂斯塔·罗德索托市。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并没有官方数据向我们展示如今到底有多少非裔人口在此地区居住,因此维权斗争的一个方面也包括针对人口普查登记的要求,我们将在下文中得到了解。

  总体而言,奇卡海岸非裔人口的主要生产活动集中于农业、畜牧业和渔业。贸易是首要支柱,使得当地家庭以多样形式生存下来。我们可以观察到的小型地方贸易形式有杂货店、玉米饼店、燃料零售店、渔具用品店、小吃摊和时令水果摊等等。还有一些居民在米斯特克地区各处贩卖腌鱼,靠海居住的人们周末在沿海的茅草小棚中贩卖海鲜。

  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非裔居民移民美国对当地经济产生了绝对主导作用。虽然早年关于非裔居民向墨西哥其他地区的移居有所记载,但跨国移居的数量也不似如今这样可观。在经济危机和九十年代中期自然灾害的双重影响下,产生了向北部的临国——美利坚移民的浪潮。

  我们已经可以开始观察到跨国迁移造成的人口及社会动力变化,例如,年轻的乔洛人移民后在当地深受毒瘾问题困扰,孩子无法随父母一同移民而导致的后果生活环境的改变对家庭日常生活也将产生影响。

  从向美国的移民,我们能够观察到该地区社会结构逐步改善的多个进程,这一进程也使得非裔的社会组织变得活跃。在这一语境下,围绕文化差异性斗争的一场大规模的族群政治运动正在发生。我们将在接下来的部分讨论这一社会性和政治性的现象。

奇卡海岸非裔人口的族群政治动员

  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旨在寻求经济、生产和消费方式的一体化,由此成为恢复族群权益运动兴起的背景。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我们能够更加清楚地观察到世界政治舞台上开始出现的异质性。由土著人民领导的权利诉求运动正逐渐改变着世界体系。

  在不同国家内,不少原住民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功。他们获得了生存空间,并在民族国家内部被确定为法律层面上的主体。墨西哥也不例外,不少研究者认为,此前一直沉默的原住民不断发出呼声,要求对其差异性进行确认,同时改善其贫困与边缘的处境。

  关于非裔人口的族群政治动员,奥古斯丁·劳蒙德斯的研究将其分为四个核心历史阶段,以帮助我们了解自黑奴登上美洲大陆以后的斗争进程。

  最初阶段在十八世纪的奴隶起义浪潮推动下达到高峰,这以海地革命为代表,在这一运动中,黑人身份和权利的明确以及解放方案的出台标志着广义上的黑人政治的诞生。

  第二阶段发生在1914到1945年间:在此期间大西洋地区的政治、文化和黑人知识分子运动得到了整合和巩固,形成了一种至今仍保持活力的世界非洲主义。虽然有着差异和矛盾,这一阶段也是大规模的超越国家的泛非洲主义运动出现的时期,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第三阶段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后时期延伸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反世界体系的全球运动中。这一阶段的第一部分以非洲、亚洲及加勒比地区一系列的反殖民斗争及美国南部反对吉姆·克劳制度的运动为标志。第二时期以美国黑人解放运动的产生为标志,该运动中第一次出现了有关“黑人权力”的表述,在之后逐渐发展为女性权力、土著权力、奇卡诺权力(墨西哥裔美国人力量)等等,激励并为新出现的社会运动提供政治话语。

  最后,第四阶段由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开始持续至今。本阶段中的黑人斗争以三件事件为关键:1991年哥伦比亚修宪、1992年针对“美洲大发现”500周年庆祝活动的抗议阵营以及2001年南非德班的反种族主义世界大会的召开。

  对自身权利要求认可、对种族歧视进行抗争已成为非裔人口的各种反抗及权利诉求运动的标志。拉美非裔政治动员的特点是持续不断的“种族和文化的交织”。外貌差异一直是意识形态的因素之一,因此使得非裔人口背上恶名。因此,基本不可能将肤色问题从众多动员运动中剥离开进行讨论。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孙亮】



 2/7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袁剑]中亚地区文化遗产保护的历史、现状及特质

下一篇[张青仁]殖民主义遗迹与墨西哥恰帕斯州印第安人的“反遗产化”运动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