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
当前位置:首页 > 民俗史话 > 非物质文化遗产

基质本真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髓和灵魂


作者:       来源于:中国民间故事网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是基质本真性

  “当今时代,‘功利’常常会压倒‘意义’,这往往会使我们在功利面前,短视地把能够为文化发展提供助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追逐功利的手段。在这时候,尤其要特别关注根据其性质而确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原则,特别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质本真性问题。”刘魁立认为,基质本真性,是指一种事物仍然有它自身的专有属性,是衡量一种事物不是他种事物或者没有蜕变、转化为他种事物的一种规定性尺度。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事象来说,基质本真性是它的真髓,是它的灵魂,灵魂在,则事象在;灵魂变了,则事物也随之改变;灵魂的消亡,意味着事象生命的结束。

  保护,是通过自觉的努力让遗产项目在理想的状态下尽可能保持其原有的属性,最起码的要求是,使该项目避免丧失其最基本的属性。因为丧失了最基本的属性,该项目就不再是它自身了。

  基质本真性的概念并不无视尤其并不反对文化的变化、创新,而是在承认社群自身进行文化调适、文化创新的正当性的情况下,保证文化事象基本的一致性。文化的变化是不可避免的,只要变化不失其本真性,只要文化事象的基本性质、结构和功能及该事象对人的价值关系不发生本质改变,就是可以当做正常来看待的。文化的变化和演进,有它自身的规律。在这规律当中,自然也包含着外部影响的因素。但任何人为的、违背规律的“催化”,都将损害文化事象的正常生命进程。关注事物的基质本真性,正是将保护和发展这样两个似乎对立、但却完全统一的概念结合在一起,达成辩证的统一。

 

  口头和书面诗歌之间的鸿沟并非总是不可逾越

  朝戈金表示,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五个大类中,“口头传统”列在第一项,其重要性已毋庸讳言。在没有文字可资使用的环境下,如文字发明以前的远古时期,或今天仍然处于“无文字社会”的地方,信息大多是口头传承的(也有非洲的“鼓语”这样特殊的信息传递方式),我们统称之为“口头传统”。在“口头传统”中,民间文学诸文类——神话、传说、歌谣、故事、谚语,尤其是史诗和其他大型韵文类叙事,是最重要的样式。

  朝戈金介绍说,“口头传统”在人类信息传递技术中,乃是历史最为悠久、内部规则最为复杂的手段。口语思维与书写思维有很大的差别。(文字社会与非文字社会)文盲和非文盲对事物的认识和分类,有很大的差别。文盲的概念世界,更多地与他们自身的经历和实践有关系,而不是来自于推理。文盲的思维和表述特点,大略而言,可以归结为:添加而非递进、聚合而非分析、冗赘或“复言”、保守和传统化、贴近人文生活世界、对抗的格调、设身处地和参与、动态平衡性、情境化而非抽象等。朝戈金认为,有了对这种出自口传的思维和表述特点的深入分析,再去理解口头诗歌的若干属性时,就会容易一些。

  晚近的研究表明,在口头诗歌和书面(文人)诗歌之间,也并不总是横亘着不可逾越的鸿沟。在不少社会中,都可以观察到不同类型的歌手,他们置身于传统之中,又受到当代教育的某些影响,受到书面文化的某些影响,从而在叙事当中多少运用了书面文学的某些规则,其作品也多少具有书面文学的某些特质。与其说口头诗歌和文人诗歌之间是两极对立的关系,倒毋宁说它们之间是从一端到另外一端的谱系关系,其间有大量的中间过渡类型。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0-8-26 15:56:29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刘锡诚]非物质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下一篇[周锦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体的“结构性缺失”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