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锡诚 来源于:中国民间故事网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资源采集中,对民间文学作品的采集,又必须是当代正在口头流传的,而不是以往的岁月里记录下来的,即显示着鲜明的“当代性”特点的。在这里,传统性和当代性形成了一对悖论。今天所谓的“当代”,指的是21世纪初的近二十年。不能拿20世纪80年代记录的作品文本来代替今天记录的作品。理由很简单,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社会虽然已经开始步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但当时的中国社会还处在一种古老的农耕文明的延续期的比较稳定的社会形态下,而当下的社会,则已经处于急剧的转型之中,无论是经济形态(结构)、家族制度,还是更为深刻的社会礼俗和价值观念,都发生了剧烈而又深刻的变化,而这些变化给民间文学带来的影响的严重的。当下时代在民众口头上依然流传的民间文学,在内容上,价值判断上,都发生了或隐或现的变易。所以,我们要强调,今天建设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所收的数据资源,必须是当代还在民众口头上流传的民间文学作品。过去搜集或出版的民间文学记录文本,也要尽情收录其中,但必须标明其讲述(演唱)者和采录这的姓名、身份、年龄、职业,采集记录的时间、地点,以及原始出处。因为民间文学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变迁而发生变易的,这种变易不仅表现在语言文字上、艺术形式上、艺术风格上、审美观点上,更重要的是,表现在作品所反映的社会样相,所体现出来的民众对社会的批评和群体诉求、宇宙观、价值观、道德观等方面。
(三)全面性、代表性、真实性
记录(采录)是“民间文学”类“非遗”数字化资源采集的基本方法。而民间文学资源的记录,则要求做到全面性、代表性、真实性(“三性”)。坚持全面性、代表性和真实性“三性”原则,是为多年来的实践证明了的一条正确原则。这些原则,也适用于我们所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的数据资源的采集工作。
1.所谓全面性,……就是要按照民间文学(口头文学)本来的生存状况去调查和采录,有什么就调查什么,有什么就采录什么,而不能在调查之初就先设定框框,主观地、先验地舍弃某些方面和某些作品,从而改变它本来的生存面貌。
2.所谓代表性,大致包含下列四种意思:
(1)在全面掌握某地区的民间文学蕴藏情况的基础上,选择有代表性的体裁形式、有代表性的传承人讲述(或演唱)的有代表性的作品,加以认真、科学地采录。
(2)对调查地点的人文、民俗情况,对于讲述者的经历及传承情况,要特别予以关注。
(3)调查人员和采录者在一个地区所采集到的作品,可能有各种不同的异文。要从中挑选出在情节、语言、民俗内涵和艺术上有代表性的文本来。其他异文有重要参考价值的,也要作为参考补充文本放在附录中。同类或同型的作品,搜集时要求全,越全越多越有比较的可能。但在编辑时,则不可能所有的材料都选入,要有所选择(不一定选一篇)。凡没有选入的作品(如不完整的),也要作为附录。还要附注里加以详细地说明……
(4)由于类型化是民间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特点,因其类型化,才能在不同地区得以流传,并在流传中像“滚雪球”一样被不断添加一些细节和枝叶、失掉一些细节和枝叶,也因而使有些作品在千百年的传播中,逐渐演变成为许多地区都有流传的著名作品……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篇: [马知遥]木版年画抢救的示范性及“年画学”提出的必要性
下一篇: [廖丹]从传统音乐的三个特性看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标签:
【相关文章】
[向云驹]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层级及其呈现
[郭平 张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2021年度报告
[胡玉福]非遗扶贫中受益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黄永林]关于建立“非遗”代表性传承团体(群体)认定制度的探索
[毛巧晖]记录与保管: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探赜
[王琴]个性、灵感和体验:中国民族博物馆“家庭模式”的个人叙事研究
[巴莫曲布嫫]全方位映射新时代中国文化政策转型的路线图
[马盛德]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
[王晨阳]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向云驹]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非物质文化遗
[郭平 张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2021年度
[黄永林]关于建立“非遗”代表性传承团体(群体
[毛巧晖]记录与保管: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王琴]个性、灵感和体验:中国民族博物馆“家庭
[巴莫曲布嫫]全方位映射新时代中国文化政策转
[马盛德]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要关注的几个
[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
与时间赛跑 莫让“人去艺绝”
古徽州制墨技艺传承人:古法制墨需要现代传承
百年“纳顿”谁来传承
人走艺绝 浙江非遗抢救记录进入读秒时间
回归生活,才算存活——非遗传承人的无奈与希望
温浩东:保留好彝族传统服饰的“火种”
记录中国非遗人的坚守与荣光——2017“中国非
新生代非遗传承人的“刻版”生活
“东郎”陈兴华:苗族史诗“亚鲁王”必须传下去
[张兆林]聊城木版年画生产传承中的女性角色研
[岳永逸]本真、活态与非遗的馆舍化
[杨利慧]遗产旅游语境中的神话主义——以导游
[刘锡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承人
[张巧运]浴“难”重生:一个羌族村寨灾难旅游和
[刘锡诚]对民间文学类非遗数字化采集的一些理
[乌丙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和认定的若干理
[代表作]维吾尔木卡姆
[林继富]20世纪中国民间故事传承人研究的批评
[刘锡诚]“非遗时代”的民间文学及其保护问题
[袁盛勇]延安文人视域中的“民间艺人”
[陈金文]非遗保护与民俗学研究间的理想关系并
[诺布旺丹]“格萨(斯)尔史诗传统”申遗始末
吕蓁立:一位民间手艺人的大国工匠情怀
专题║ 龙的腾飞:中国与世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刘魁立]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若干理论反
[祝昇慧]民间文化场域中“非遗”话语的接合与
云锦织造技艺 金陵刻经双双圆梦“世遗”
[索南卓玛]《格萨尔》艺人图登君乃:斯人已去
[牛光夏]“非遗后时代”传统民俗的生存语境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