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马知遥 来源于:中国民间故事网
摘要:用十年时间为中国木版年画做一个全记录,从录像到录音到图片到文字,300万字一万幅图片,煌煌22卷本年画集成的完成,为当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做了一个范本。文化遗产保护急功近利不行,濒危优先的原则不能丢,抢救和保护的成果是为了利用和弘扬。冯骥才用前瞻性的眼光看到了民间文化之美,看到了文化遗产其中的精神价值是无价的,并提出建立“年画学”的必要性。
关键词:木版年画 非物质文化遗产 抢救 年画学
十年为中国年画做全记录
整个中国木版年画的抢救用了十年,她只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中非常小的一部分,但这一部分却有着深远的学术价值和示范意义。作为民间文化的一部分,中国木版年画和中国的“年文化”紧密相连,见证着历史也见证着岁月的变迁。木版年画中蕴涵的历史文化价值超出了大多数人的想象。看似已经要退出历史舞台的年画其实是中国历史的最好“收藏者”,同时各地各个时期的年画将中国传统的民间文化得到了形象化的保留,涉及到日常生活、节日民俗、民间信仰、民间文学、神话掌故、历史故事等多个方面。而且年画创作的风格和艺术特色对精英艺术也有极大的启示。可以说,年画博大精深,对这样一个正在濒临灭亡的艺术品种进行全力抢救需要前瞻性眼光和勇气。可以说,如果十年前不采取非常行动对这样一个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抢救,我们民族缤纷多彩的年画艺术一定会随着经济发展的步伐埋没在一片瓦砾之中。
早在20年前,冯骥才就大声呼吁:保护年画,因为年画具有无比丰富的艺术价值,而且还是无比巨大的精神财富。[1]1995年1月。冯骥才考察杨柳青、武强、朱仙镇三地木版年画。1996年3月。冯骥才考察东丰台木版年画。基于对年画的长期关注,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痛惜,冯骥才发出年画正在退隐的叹息。在他认为年俗的方式是人们对年的情感的一种载体。特别是当鞭炮、祭祖、以及贴年画等一个个载体都被从年的盛典中撤出之后,人们对年的情感将往何处置放?谁来弥补这种年的失落——文化上的空白?巨大的责任感让冯骥才在2001年12月在北师大的学术会议上提出“抢救民间文化遗产呼吁书”,季羡林、启功、于光远等签名支持。
2002年3月在《全国政协九届五次会议提案2543号》中冯骥才提出:民间文化遗产具有原始生态的性质,都是无法再生的。因而挽救和保护民族民间文化遗产迫在眉睫,刻不容缓。和许多坐而论道的学者不同,冯骥才意识到了问题的紧迫感,他用自己的行动开始了木版年画的抢救之旅。抢救工作做了严密规划,采取了录像、照相、录音、文字等多种手段,对木版年画传承地的年画艺人、年画工具、作品、当地民俗等做了分门别类的收集和整理。概括而言就是普查、登记、分类、整理、出版。“在《为未来记录历史——中国木版年画普查总结》一文中,冯骥才说:《中国木版年画普查提纲》将普查内容列为十个方面,包括产地历史、村落人文、代表画作、遗存分类、张贴习俗、工艺流程、工具材料、传家谱系、营销范围和相关传说与故事,这必然超越美术学范畴,而是人类学、民俗学、历史学、美术学等多学科多角度的综合调查。”[2]可以说普查工作都是刚刚进行,都在摸索经验,而对民间美术的研究中国目前的专家学者少之又少,同时具有组织能力和知识分子自觉担当意识的人也甚为缺乏,冯骥才亲自担纲起草了木版年画普查提纲,制订了普查计划和规范。这些工作在日后彰现出有效的指导性。他从一个作家一个画家的角度,自觉地完成了一个民俗学家身份的转变。他用作家的担当和画家对民间美术的内行眼光为保护工作提供了专业的指导。也为保护工作划出一条清晰的路线。“我们实现了预定的目标——即完成了弄耕时代中国年画终结式的总结。由三百万字、一万幅图片、大量珍贵的年画发现和全面的文化发掘,构成了这22卷巨型的集成性的图文集,终于将我国年画这一磅礴的历史遗产,井然有序地整理成为国家与民族重要的文化档案。”[3]不寻常的十年,冯骥才和他的团队用坚持不懈的努力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范本。目的达到了。
十年后的2011年4月,中国木版年画抢救的成果《中国木版年画集成》22卷本,以及《中国木版年画传承人口述史》丛书14本全部出齐。这汇聚了中国20个大的年画产地的所有资料,还汇聚了40多个小的产地的代表作。这是中国木版年画的全集,也是中国木版年画十年抢救的全记录。举国性质的大的普查,将全国的年画产地翻了一遍,几乎囊括了中国年画的所有家底。这些工作的艰辛自不必多言,它的价值也呈现在人们面前。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本文责编:韩雪春】
上一篇: [刘晓静 马知遥]城市化进程中文化遗产的稳态维持及变动
下一篇: [刘锡诚]对民间文学类非遗数字化采集的一些理解[1]
标签:
【相关文章】
[向云驹]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层级及其呈现
[郭平 张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2021年度报告
[胡玉福]非遗扶贫中受益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黄永林]关于建立“非遗”代表性传承团体(群体)认定制度的探索
[毛巧晖]记录与保管: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探赜
[王琴]个性、灵感和体验:中国民族博物馆“家庭模式”的个人叙事研究
[巴莫曲布嫫]全方位映射新时代中国文化政策转型的路线图
[马盛德]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
[王晨阳]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向云驹]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非物质文化遗
[郭平 张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2021年度
[黄永林]关于建立“非遗”代表性传承团体(群体
[毛巧晖]记录与保管: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王琴]个性、灵感和体验:中国民族博物馆“家庭
[巴莫曲布嫫]全方位映射新时代中国文化政策转
[马盛德]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要关注的几个
[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
与时间赛跑 莫让“人去艺绝”
古徽州制墨技艺传承人:古法制墨需要现代传承
百年“纳顿”谁来传承
人走艺绝 浙江非遗抢救记录进入读秒时间
回归生活,才算存活——非遗传承人的无奈与希望
温浩东:保留好彝族传统服饰的“火种”
记录中国非遗人的坚守与荣光——2017“中国非
新生代非遗传承人的“刻版”生活
“东郎”陈兴华:苗族史诗“亚鲁王”必须传下去
[张兆林]聊城木版年画生产传承中的女性角色研
[岳永逸]本真、活态与非遗的馆舍化
[杨利慧]遗产旅游语境中的神话主义——以导游
[刘锡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承人
[张巧运]浴“难”重生:一个羌族村寨灾难旅游和
[刘锡诚]对民间文学类非遗数字化采集的一些理
[乌丙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和认定的若干理
[代表作]维吾尔木卡姆
[林继富]20世纪中国民间故事传承人研究的批评
[刘锡诚]“非遗时代”的民间文学及其保护问题
[马盛德]非遗见证了人类的创造力 是可持续发
新疆曲子传承人吴生录:生命不息 传承不止
[吉国秀 郭晓宇]知识图谱分析的可能性与民俗
[季中扬]亲在性与主体性:非遗的身体美学
与“忘却”对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们
[贺学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本质与原则
[苑利]非遗的去伪与鲁迅的担忧
已列入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中国项
[许思悦]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保护途径的探
[恰嘎·觉如]年轻的格萨尔艺人斯塔多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