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苑利 来源于:中国民间故事网
·金台论道·
在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之前,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世过程中,事实上会接触到这样两个主体:一个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主体,一个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体。所谓“传承主体”,是指我们通常所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一个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无论是民间文学、表演艺术的传承,还是民间技艺、传统仪式的传承,主要是通过他们来进行的。所谓“保护主体”,是指那些处于传承圈之外,但却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起着重要推动作用的外部力量。组成这支队伍的主要来自政府部门、学术、商界、新闻媒体等这样几个方面。但是,他们的工作不是亲自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是利用自己的行政资源、学术资源、资金资源以及媒体资源,去鼓励、推动、扶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活态传承。
但是,在一些地区,我们的政府部门并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而是越俎代庖,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取代了传承人,从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传承人的易主而变色、走味。例如,在被称为“民间歌舞之乡”的西南某地,在近年来地方政府的积极“推动”与“保护”下,如今用于展示其原生态文化风貌的“传统节目”,至少已有近70%不再原汁原味。而在这70%中,至少已有近30%的节目纯属当代人创作出来的伪民俗、伪遗产。这个事例虽属极端,但在这种改编风、创作风的推动下,一些地区“原汁原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被迅速蚕食。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一方面固然与各级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生价值认识不足有关,但更为重要的,恐怕还在于各级政府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弄乱了保护主体与传承主体的关系。他们放着保护主体该做的工作不做,反而以自己的强势地位,取代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这样做的一个最直接的后果,便是用大量现代歌舞取代传统歌舞,以华丽的官俗取代质朴的民俗,以矫揉造作的伪遗产取代纯真无邪的真遗产,从而使保存有大量传统文化基因的、已经相当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受全面破坏。这似乎也正应了鲁迅在《致姚克》中,对姚克所说的那两句话:“歌、诗、词、曲,我以为原是民间物,文人取为己有,越做越难懂,弄得变成僵石,他们就又去取一样,又来慢慢的绞死它。”鲁迅所言,讲的是中国历史上文人士大夫破坏民间文化的一般规律,但实际上这也恰恰点出了当前中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所不同的是,对民间歌舞、文学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施以改造的,不再是历史上的士大夫,而是今天的政府、商人以及他们聘请来的导演、画家或是什么文人。由于专业所限,目光所及,这些人并不清楚民间艺术的真正价值,但是,他们还是在政府的催促下,凭借着自己的好恶,将上述“民间物”一样一样地拿来,又一样一样地绞死。
政府的作用实在太大,所以,一些地方出现“大保护大破坏,小保护小破坏,不保护不破坏”这样一种令人十分尴尬的局面也就不难想象了。这些事件的发生,再一次告诉我们:作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所知不多的政府,并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主体,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体,因此,不应该直接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中来,否则,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就会因为制度安排上的错误,而给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带来灾难性的破坏。如果真是这样,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好日子可能也就走到了尽头。
文章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10年06月25日08:30
上一篇: [王建民]“非遗”保护应激发少数民族主体性
下一篇: [罗辉]非遗保护应从少数民间艺人走向大众
标签:
【相关文章】
[向云驹]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层级及其呈现
[郭平 张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2021年度报告
[胡玉福]非遗扶贫中受益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黄永林]关于建立“非遗”代表性传承团体(群体)认定制度的探索
[毛巧晖]记录与保管: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探赜
[王琴]个性、灵感和体验:中国民族博物馆“家庭模式”的个人叙事研究
[巴莫曲布嫫]全方位映射新时代中国文化政策转型的路线图
[马盛德]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
[王晨阳]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向云驹]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非物质文化遗
[郭平 张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2021年度
[黄永林]关于建立“非遗”代表性传承团体(群体
[毛巧晖]记录与保管: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王琴]个性、灵感和体验:中国民族博物馆“家庭
[巴莫曲布嫫]全方位映射新时代中国文化政策转
[马盛德]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要关注的几个
[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
与时间赛跑 莫让“人去艺绝”
古徽州制墨技艺传承人:古法制墨需要现代传承
百年“纳顿”谁来传承
人走艺绝 浙江非遗抢救记录进入读秒时间
回归生活,才算存活——非遗传承人的无奈与希望
温浩东:保留好彝族传统服饰的“火种”
记录中国非遗人的坚守与荣光——2017“中国非
新生代非遗传承人的“刻版”生活
“东郎”陈兴华:苗族史诗“亚鲁王”必须传下去
[张兆林]聊城木版年画生产传承中的女性角色研
[岳永逸]本真、活态与非遗的馆舍化
[杨利慧]遗产旅游语境中的神话主义——以导游
[刘锡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承人
[张巧运]浴“难”重生:一个羌族村寨灾难旅游和
[刘锡诚]对民间文学类非遗数字化采集的一些理
[乌丙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和认定的若干理
[代表作]维吾尔木卡姆
[林继富]20世纪中国民间故事传承人研究的批评
[刘锡诚]“非遗时代”的民间文学及其保护问题
[牛光夏]“非遗后时代”传统民俗的生存语境与
[陈金文]非遗保护与民俗学研究间的理想关系并
“故事大王”谭振山
[吕微]社区优先还是社会优先?
[安德明]体验国家的边界──以广西中越边境地
[林继富]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基本
[马知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田野思考
[祝昇慧]民间文化场域中“非遗”话语的接合与
[角巴东主]《格萨尔》说唱艺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