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
当前位置:首页 > 民俗史话 > 非物质文化遗产

[梁保尔 马波]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研究


作者:梁保尔 中国民间故事网

入暮时分,沿着大研古城的青石板道,我们来到了一座富有纳西民居风格的大院,门口挂着“丽江大研古乐会”的牌子。这就是演出纳西古乐的地方。
舞台不设布景,演员大都已年逾花甲,甚至年逾古稀。他们在台上正襟危坐,穿的是长袍马褂,黑缎子镶着金丝绣,怀里抱的是苏古笃、十面云锣、人面竹低胡、波伯等我们几乎从未听闻和见过的乐器。主持人宣科介绍道,古乐会有乐师40多人,其中80岁以上的有7人……。纳西古乐的特点正是三老:乐器老、音乐老、人员老。它是将汉族道教洞经音乐、佛教典礼音乐和纳西先民音乐融为一体的古典音乐……。
“八——卦——”,随着一声苍老而颤颤悠悠的叫喊,一槌响锣,乐师们开始演奏第一个曲目。《八卦》是公元741年,即开元二十九年,唐玄宗自编的《紫薇八卦舞》的舞曲。……那无比舒缓、美妙、和谐的韵律,把人引入一种虚无缥缈的意境,使人想起了“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的诗句。台上那几位长髯老者竟一个个闭着眼睛,陶醉在自己奏出的美妙乐音之中。
老城、老房子、老乐师、老曲、老器具……,这便是“音乐鬼才”宣科精心设计的纳西古乐“倚老卖老”的生动场面,有“音乐活化石”之称的纳西古乐在“充分完备”的文化空间里淋漓尽致地秀出了“千古绝唱”的韵味。纳西古乐而今已与大研古镇、东巴文字齐名,成为丽江的三大文化景观。
3.便宜于解读
这是说在设计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时要充分考虑民众的解读、呼应乃至参与能力,或者说要更“下里巴人”一些,更有亲和力。如同样是端午题材,韩国“江陵端午祭”(入选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社会实践节庆活动”类)表现为民间礼俗特征:祭孔典礼、巫堂和佛教仪式共存。通过祭祀,祈求神灵保护当地居民风调雨顺,生活富足安宁。每年有大量的游客观看各种仪式典礼和参加各式活动,如制作端午扇、酿造神酒、画官奴面具,包粽子吃粽子,用菖蒲洗头等⑨。我国“端午节”也保存着“最早的状态”的先民遗风,诸如:“斗百草”表现生活闲适(白居易《观儿戏》“弄尘或斗草,尽日乐嘻嘻”),“赠菖蒲扇”、“挂香囊”、“饮雄黄酒”意在祛瘟除疫,女孩“簪榴花”、挂“偶人粽子”暗喻多子多福,“迎傩人”祈求巫术祛邪等⑩,都是很亲民的参与性的流风遗俗。可惜几经过滤后,寒食在于推崇介子推、粽子在于褒扬屈原、龙舟在于寓意协作,诸如此类,民间习俗渐次变身为古拗刻板的塾师了。逝者如斯,遗风安在?
4.有助于承传
从《武强年画艺术申报书》《古琴艺术申报书》《新疆维吾尔木卡姆》陈述观察,非物质文化遗产濒危的原因不外乎三:其一,赖以生存的环境变化了,如贴年画的纸糊窗棂,抚古琴的仕途雅兴,赏木卡姆的乐舞文明;其二,得以传承的载体变化了,如作画不再是谋生手段,木卡姆察合台语唱词难以通晓,古琴手法谱繁复难于传习;其三,对话客体的精神式微,如灯谜画纸“粉丝”退场,古琴“知音”消失,木卡姆“票友”转场等等。
所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利用时,要充分考虑还原“布局”、“装饰”、“周围环境”、“形式与设计、材料与实质”、“传统与技术、位置与环境、精神与感受”等形态要素,传承一份包括氛围、载体、客体在内的具有“充分完备”的原真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五、结束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证明文化多样性的活化石,保护活态文化任重道远。我们从旅游资源的角度讨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分类、保护、利用等基本问题。我们的结论是,对待这份承担着“集体记忆”文化遗产,必须如履薄冰般细加呵护。原则是两条,第一叫做“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第二叫做“以充分完备的原真性传承下去”。开发产品时尤须铭记这两条。毛泽东(1956/03/04)曾经对老字号有过一段发人深省的论述:“手工业中许多好东西不要搞掉了,王麻子张小泉的刀剪一万年也不要搞掉,我们民族的好东西,搞掉了的一定要来个恢复。(11)”保护是主导,利用要合理,所谓合理其实就是社会生态达到平衡点,使我们能够从从容容地将这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原汁原味地留给一万年以后的子孙。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6/8   首页 上一页 4 5 6 7 8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黄涛]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体

下一篇朝戈金:非遗保护视野下的口头传统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