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邢莉 来源于:中国民间故事网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推进了民俗学科的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民俗学之间虽有深厚的亲缘关系,但是二者不可等同。面对全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毁人亡的状况,面对迅速工业化、现代化带来的生态危机与文化的断裂,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张是国际化的行为。民俗学作为一个本土化同时也是国际化的新兴学科已经走过了160多年的路程。在很长的时间内,民俗学被认为民俗是由一个“Folk”在遥远的过去残留物。很多国家的民俗学一开始就具有从急剧变化的现代生活中抢救过去文化遗留物(民俗)的学术取向。各国学者对于民俗学理论的研究和保护的实践呼唤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到来,也可以说,民俗学的学科理论的存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奠基石。
近十几年来,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中国政府、民众及民俗学者共同的责任和行为。民俗学者撰写了相当数量的书籍和几千篇学术论文,民俗学者直接参与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的研讨、普查、各级评审和命名工作。有的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缺失提出了积极的批评和建议。民俗学者直接参与田野调查了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传承人,办了传承人的讲习班,成为保护工作的主要力量。在政府、民俗学者和各种社会力量的多方努力下,中国的古琴、昆曲、蒙古族长调等项目进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之后,2009年中国申报的端午节、中国剪纸、侗族大歌、格萨(斯)尔、热贡艺术、藏戏、玛纳斯、花儿、中国朝鲜族农乐舞、呼麦等22个项目又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其中属于各个民族的民俗文化项目占有很大的比例。目前中国有34项进入了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升了中国少数族群的文化地位和文化自尊,中国有的族群少有精英文化,民间文化就是他们的文化财富和文化遗产,他们一直处于被边缘的地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让他们的财富被社会所认可,使得他们享受到公平的待遇。这足以增强中国人的文化自尊和文化自信,增强了我们在世界文化之林的地位和威望。
在此,我们不应该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纯地理解为政府响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倡议和行为,中国在短短十几年内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是民众对于自己所持有的文化财富价值的认知,特别是在中国这些宝贵财富历经“极左”思潮的磨难后民众对于种种民俗的恢复就是对其多重价值应重新评估。
在全球化的语境中,建立多元化的文化对话机制十分急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持续进行,大大提升了民俗学的地位。从未来文化发展的角度给予民俗学评估,必然坚定民俗学者建立民俗学科的信心,促进对于民俗学本位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的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文化空间的论述、对于传承人的保护也为民俗学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新的借鉴。民俗学者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凸显的张力中,推进民俗学科的建设。
(本文刊载于《民族艺术》2017年第2期,注释从略,详见原刊)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本文责编:贾志杰】
上一篇: [李牧]阿兰·邓迪斯的“宏大理论”建构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跨文化传播之实践理性
下一篇: [马知遥 刘旭旭]中国非遗著作研究述评
标签:
【相关文章】
[向云驹]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层级及其呈现
[郭平 张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2021年度报告
[胡玉福]非遗扶贫中受益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黄永林]关于建立“非遗”代表性传承团体(群体)认定制度的探索
[毛巧晖]记录与保管: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探赜
[王琴]个性、灵感和体验:中国民族博物馆“家庭模式”的个人叙事研究
[巴莫曲布嫫]全方位映射新时代中国文化政策转型的路线图
[马盛德]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
[王晨阳]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向云驹]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非物质文化遗
[郭平 张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2021年度
[黄永林]关于建立“非遗”代表性传承团体(群体
[毛巧晖]记录与保管: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王琴]个性、灵感和体验:中国民族博物馆“家庭
[巴莫曲布嫫]全方位映射新时代中国文化政策转
[马盛德]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要关注的几个
[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
与时间赛跑 莫让“人去艺绝”
古徽州制墨技艺传承人:古法制墨需要现代传承
百年“纳顿”谁来传承
人走艺绝 浙江非遗抢救记录进入读秒时间
回归生活,才算存活——非遗传承人的无奈与希望
温浩东:保留好彝族传统服饰的“火种”
记录中国非遗人的坚守与荣光——2017“中国非
新生代非遗传承人的“刻版”生活
“东郎”陈兴华:苗族史诗“亚鲁王”必须传下去
[张兆林]聊城木版年画生产传承中的女性角色研
[岳永逸]本真、活态与非遗的馆舍化
[杨利慧]遗产旅游语境中的神话主义——以导游
[刘锡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承人
[张巧运]浴“难”重生:一个羌族村寨灾难旅游和
[刘锡诚]对民间文学类非遗数字化采集的一些理
[乌丙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和认定的若干理
[代表作]维吾尔木卡姆
[林继富]20世纪中国民间故事传承人研究的批评
[刘锡诚]“非遗时代”的民间文学及其保护问题
在新起点上开启履约保护新征程
[田兆元]关于大都市的文化遗产保护问题
河北非遗“缂丝”民间传承人:技艺传承令人忧
[段晓卿]非遗分类及非遗阶元系统建构研究
刘魁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若干问题
[柯杨]提高文化自觉意识,做好民族民间文化的保
[杨利慧]官民协作:中国非遗保护的本土实践之路
中国黎锦技艺列入首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
传承人的传承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