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
当前位置:首页 > 民俗史话 > 非物质文化遗产

[纪明明]文化产业视角下我国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研究


作者:纪明明       来源于:中国民间故事网

二、我国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现状

  (一)生态环境失衡

  传统音乐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之外,还要靠一定规模的消费群体来支撑。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生活压力不断增大,大众的审美趣味更趋于简单、直接、通俗。诞生在农耕文化背景下的传统音乐植根于古老的社会土壤之中,有着深沉而厚重的意蕴和美感,需要受众用心细细品味,这显然与当下受众的审美趋向有着相当的差异。一方面,新时期现代文化娱乐消费方式和手段的多样化,使得受众有了更加丰富的休闲方式,娱乐选择更倾向于流行和现代;另一方面,除了专业演员外,大部分传统音乐从业者的文化修养、艺术底蕴不高,接受新知识、学习新技能的能力不强,很难在音乐表演形式和艺术水准上有高水平的创新,这造成了现阶段传统音乐观赏性、娱乐性不足的尴尬境地,音乐类非遗资源发展步履维艰。

  (二)缺乏有效整合

  我国非遗类音乐资源丰富,但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却各自为战,传统音乐资源缺乏区域和产业层面上的整体规划和有效整合,文艺品牌和拳头产品较少。产业开发中存在两类问题,一方面,认识不到传统音乐资源的重要性,对身边的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而不见,造成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另一方面,仅从自身利益出发,地区之间缺乏沟通合作,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对资源进行破坏性、掠夺性的开发,甚至恶性竞争。

  产业化发展层面上,对传统音乐文化产品的层次性、渗透性和丰富性还关注不够。很多斥巨资打造的传统音乐精品,由于受演出场地和演出成本的局限,文化创新和发展成果不能惠及基层群众。政府每年组织开展“文化下乡”等活动,但相当一部分群众已不满足于舞台、电视等欣赏娱乐方式,迫切需要与艺术家直接交流,以沟通心灵、提高素质、愉悦身心、陶冶情操。

  (三)传承人难觅,领军型、复合型文艺人才短缺

  将原汁原味的传统音乐资源充分整合,加以产业化开发利用,需要一批复合型、领军型文艺人才。文化领域缺乏一批能够引领和带动整个艺术门类的领军人物和文化大师,在传统音乐方面表现尤为突出,善经营、懂科技、会管理的文化产业人才,尤其是能够融合产业资本和非遗音乐资源的企业家缺乏,难以适应文化产业发展需要。同时,由于体制原因,文艺人才留不住,引不来,富余人员推不出去,负担越来越重,形成恶性循环;传统音乐表演队伍趋于老化,中青年人才较少,这不利于音乐类非遗资源的持续发展。

  (四)资金短缺,发展和创新举步维艰

  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投入的保障。雄厚的资金支持是任何一种艺术存在的重要基础,音乐类非遗资源的产业发展也不例外。剧目的创作、演出以及人才的培养和交流,都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撑。资金短缺情况下,演出场地、服装、道具、舞美、音响、灯光、伴奏乐器等都不能正常更新换代,影响了表演效果和节目质量。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贾志杰】



 2/5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许思悦]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保护途径的探索

下一篇[戚剑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身体传承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