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
当前位置:首页 > 民俗史话 > 非物质文化遗产

[周波]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的文坡实践


作者:周波       来源于:中国民间故事网

  粟田梅的成长轨迹伴随着权利的不断提升。在社会工作专业中,将这种赋予、充实个人或群体权利的过程称之为增权(Empowerment)[注]。在乡村振兴的实践里,增权的意义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增权是农村扶贫的切实需要。贫困不仅指经济的贫困,更是能力、权利上的贫困。[注]权利的缺乏,不仅导致自身难以获得充足的生存资源,而且在收入分配和制度建设上也处于被动地位。其二、增权是发挥乡贤作用的必要条件。乡贤作用的发挥必须有可行的进入机制,在权责不明的情况下,难以充分调动乡贤的积极性和作用力。其三、增权是促进基层非遗保护工作的有效举措。一些基层的地方官员对非遗的认识还停留在比较浅的层次上,对非遗保护工作也缺少全面的认识,难以很好地处理保护和利用的关系。通过增权,充分调动代表性传承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最大限度的挖掘非遗的价值。
  通过不断增权,粟田梅的角色经历了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村支书、董事长的一系列变化,不仅使她拥有了荣誉,在村民中产生了声望,而且使她能在更大的平台上推进非遗保护工作,改善了文坡村非遗发展的条件,带动了乡村振兴的实践。2017年她当选党的十九大代表,今年年初她获得2018“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提名奖,是湖南省此次唯一的获奖者。
  二、授业:将非遗孵化为乡村重要产业
  实现生活富裕,小农户必须兼业,这是中国国情决定的。要在不离土不离乡的第一就业空间和离土又离乡的第二就业空间之外,着力开辟扩大农民第三就业空间。[注]文坡村山多地少,交通不便,人均耕地不足1.2亩。在以农业为主的传统生产经营模式下,当地居民增收困难,年轻人纷纷外出务工,一些田地也被撂荒。
  侗锦织造是当地的传统手工技艺,只是时过境迁,自给自足的传统功能已经被严重弱化。但是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侗锦却受到了一批手工艺爱好者和研究者的关注,侗锦制品也可以作为本地特色文化商品进行出售。在这一新的需求和市场面前,代表性传承人通过转变思路,主动开展了生产性保护实践。2008年,在政府的支持下,粟田梅在牙屯堡镇创办了“通道雄关侗锦坊”,并积极开展侗锦文化的宣传和织造技艺的培训。2015年她组织成立了“通道粟田梅侗锦专业合作社”,将更多的村民聚拢,共同从事侗锦的制作。2016年在原枫香村内建成了“中国侗锦传承基地”,基地高达四层,不仅成为侗锦展示、传承、研究的文化空间,而且成为侗锦创新、制作、销售的生产空间。2017年文坡村组建了通道锦绣文坡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以文坡村村民委员会为股东,出资金额600万元,出资比例100%,构建了以侗锦产业为核心,农业产业和乡村民俗旅游产业为两翼的“一核两翼”发展体系,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格局。
  目前,侗锦传承基地有固定织娘24人,家庭织娘256人,织娘月收入可达2000-5000元。基地内制定了《织娘工作守则》《管理人员基本职责》《人情化管理规定》等制度,实行计件工资,固定休假,设全勤奖,奖金200元。24名织娘按公司制的管理要求,每天按时上下班,由3名织娘同时兼任管理人员,1主2副,负责日常管理和考勤。90后织娘龙利菊作为主要管理者,每个月不仅能获得平均3000元的劳动所得,而且还有1000元的管理人员固定工资。对家庭织娘则实行弹性工作制,按件计酬。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解决了农村经济中生产过于单一的问题,而且帮助村民实现了就业本地化。
  从2008年的“通道雄关侗锦坊”、到2015年的“通道粟田梅侗锦专业合作社”、2016年的“中国侗锦传承基地”、再到2017年的“通道锦绣文坡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文坡的侗锦生产实现了由个人作坊、到村民合作社,再到公司的跨越。
  三、协同:打造非遗研、产、销供应链
  粟田梅发展侗锦的信心也来源于她背后的帮扶团队。2008年由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发起的“新通道”设计与社会创新项目团队来到通道县,被具有浓厚民族风情的侗锦所吸引,双方迅速达成合作。改良后的侗锦不仅在首届湖南省文创设计大赛上获得金奖,而且使得侗锦走出侗乡,远销新加坡、美国、法国等国家和地区。
  从文坡村的实践来看,目前的侗锦生产相较于原来的传统,其生产的目的、要求、类型、功能都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目的来看,产品由生活自用品转变为市场上的商品;从要求来看,从自用的随意性转变为他用的精细化;从类型来看,由间歇性自由生产转变为集中性专业生产;从功能来看,由注重实用性转变为注重装饰性。
  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社会力量的界入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形成了由“新通道”设计与社会创新团队负责研发和设计、由湖南侗脉文化创意发展有限公司参与销售、由文坡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负责生产的完整供应链。
  图1文坡村侗锦产品供应链
  “新通道”设计与社会创新项目旨在参与式地促进当地居民的文化自主意识和产业创新。[注]项目通过设计与社会创新夏令营活动的方式开展,先后已有15个国家的300多名师生参与到项目中,构成了国际化多学科的设计与社会创新网络。项目依托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和政府纵向项目为资金来源,并在2016和2017年两次获得“教育部直属高校精准扶贫十大典型项目”第一名。[注]
  正是因为这样的组织背景,“新通道”项目团队在帮助非遗创新的过程中能兼顾效益和公益的平衡,产品的设计方案是通过与织娘的对话和协商而实现的。这种尊重的态度使之区别于OEM代工模式中的强势,有利于关系的长期稳定,也确保了非遗的本质特点。
  四、创新:村企合一,重塑文化新业态
  统分结合是我国农村基本的经营制度,但是在实践中形成了以分为主的形式,这不仅导致资源细碎、产品质量参差,而且造成集体观念、公共意识淡化。文坡村是由五个村合并而成的新集体,村民之间关系更加疏远,信任感也更难建立,处理不好,就容易引发组际矛盾、干群矛盾。这些客观存在的现实问题,推动着文坡村的改革和创新。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何厚棚】



 2/6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宋俊华 倪诗云]非遗保护的中国经验与中国声音

下一篇[刘晓春 冷剑波]“非遗”生产性保护的实践与思考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