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
当前位置:首页 > 民俗史话 > 非物质文化遗产

隆德民间艺人有了自己的“家”


作者:唐荣尧       来源于:中国民间故事网

  
        宁夏隆德县自古就是“男能握管书画,女能执针绣彩”的文化之乡。在这个只有21万人口的山区小县,常年潜心于各种艺术创作的艺人就有2万多人。“峰海连云登六盘可揽画胜,轩墨瀚烟游百度方解雅奇。”这幅2009年4月9日出现在隆德县新建成的文化城大门口的对联,将位于宁夏西南端的隆德县的自然景观和文化资源巧妙地展示了出来。从这一天开始,民间艺术家们在县里为他们免费提供铺面的文化城内,将他们的艺术作品展示、出售。

        忙碌在自己店铺里的魏风萍因为家传的砖雕和自己一样“在城里安了家”而内心感到温暖。魏家一直生活在隆德县西部贫穷闭塞的风岭乡西河村,靠天吃饭的农耕生活困苦不堪。自从砖雕成为魏氏家族的吃饭手艺后,走甘肃、下陕西做砖雕成了这个家族勉强维持生计的主要经济来源。上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国家的经济实力增强,文化环境也不断改善,民间手艺逐渐成了可以登上大雅之堂的工艺品,在1995年“万博杯”全国艺术精品展示大赛中,魏氏砖雕获得一等奖。

        流传了170多年、历经五代的杨家泥塑艺术,是隆德民间艺术中颇有代表性的。在三代以前,他们大多以雕塑神像、敬奉仙道为主。到了杨栖鹤手里,这位如今已81岁的民间老艺人多年来带领祖孙三代,积极发扬泥塑工艺,从勉强度日到每年收入几十万元,形成了集泥塑、绘画、烫花、木刻等为一体的“杨氏家族艺术”。

       2006年,隆德县抽调39名专业人员集中进行培训后,对全县13个乡(镇)126个村的民间文化艺术种类进行全面普查,征集、确认、整理原始资料,建立各类档案资料库,确立社火艺术、农民画艺术、雕塑艺术、刺绣、剪纸、“六盘山九龙莲花池”祭祀民俗、砖雕、篆刻等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艺术为重点保护对象,其中杨氏家族泥塑等10个项目被确定为国家和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如今,隆德的民间艺术家们已不再把自己的绝活仅当做赠品或观赏品,更多的则是把它们拿到市场上去。尤其是进入新世纪后,他们开始创办各种协会,以团队的形式走出六盘山,使隆德民间艺术之花香飘更远。

       在隆德的书画市场上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许多作者的身份为“隆德农民书画院院士”。1984年,隆德县成立了书画协会;1998年,书画产业被列为全县14项重点产业之一,并先后投资300多万元建成了隆德书画民间工艺展销中心和县宣传文化中心;2006年,宁夏首个农民书画院——隆德农民书画院诞生,目前,书画院有成员216位,书法爱好者从县城到乡村有万人之多。目前,仅县城内的书画装裱、销售摊点就达50多家,年产值由1998年的30万元增加到现在的500多万元,成为该县经济发展中的“黄金产业”,常年靠种地过活的农民于诗情画意中多了一条增收之道。

         不仅书画、收藏有协会,连玩灯也有协会。隆德民间历来就有元宵节悬挂彩灯的习惯,1991年成立了县彩灯协会,有力地推动了民间彩灯艺术的发展。除此之外,在泥塑、砖雕、社火、演艺等方面,各种民间团体也纷纷出现,成为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的骨干力量。隆德先后荣获“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全国文化先进县”等荣誉。

        在隆德县城中间有一条土沟,从2006年开始,县里考虑将土沟填平,建设商业步行街,由于投资商的资金链一度中断,商业街始终未能建成。2008年年初,新任县委书记李鸿儒在县人大会议上提出了“文化兴县”战略,得到代表们的支持,认为利用此地建设文化城是个德政工程。文化城一期建成1万多平方米,在拉动城市建设和利用文化资源上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目前已经有100多家本地和甘肃平凉、静宁以及陕西的民间艺人入驻。
 

 

  文章来源:文化传播网 2009-07-12 07:46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篇传承人的传承与创新

下一篇颜志图:“讲古佬”的痴古人生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