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作者:游红霞 中国民间故事网
摘要:谱系观念是把握非遗互动性、整体性规律的合理视角,对于信俗类非遗资源来说,朝圣与谱系之间有密切关联,谱系是朝圣的依据和基础,朝圣则是一种交流互鉴方式,可以勾连出非遗的空间谱系、凝聚信仰族群谱系,建构文化认同性,体现了非遗资源的互动性、整体性、认同性、实践性等特征,从而实现了非遗资源的活态保护与传承。本文以湄洲妈祖祖庙为中心,研究妈祖信俗的谱系、朝圣与非遗保护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谱系;朝圣;妈祖信俗;妈祖祖庙;非遗保护
一、非遗保护的谱系观念
非遗保护必须遵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3年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的基本精神,《公约》对非遗的定义是:
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为这些社区和群体提供认同感和持续感,从而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
这段表述提出了非遗的几个关键特质,一是互动性和再创造,互动性是指文化传统自身各要素之间的互动,以及文化传统与自然、历史、社会环境的互动,在互动中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二是认同感和持续感,即非遗中的文化要素能建构起相关社区和群体的认同性,这种认同性是稳定的、持续发展的、世代相传的,这是决定一种文化事象是否能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键;三是实践性,非遗价值的实现离不开实践,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也必须依赖大众的参与和实践,在实践中体现互动性、建构认同性,为社区和人群提供持续感;四是整体性,非遗不是孤立的、单一的文化事象,而是一个文化现象的整体。
由《公约》的基本精神出发,可以将非遗视为一个互动联系的、实现综合认同的、有序的、整体性的文化传统,是一种谱系性的存在。于是,可以从谱系的视角来研究非遗保护的相关问题。田兆元总结到:(谱系)“从结构上看,是整体性与多元性的视角,从功能上看,是互动性与认同性的视角。”具体而言,谱系观念的基本内容有:第一,谱系以互动联系和整体性为前提,表达了世界的联系性、社会的关系性,是文化交流的呈现方式。一种文化如果缺少互动,就是僵死的而不是活态的谱系。第二,谱系是一种认同性的存在。一种文化从一种母体诞生出来,它们之间从生理上便建构起一种谱系,如果彼此之间不认同了,那就是系统离散。但是谱系又存在着回归和激活的可能,一种掉队的文化、散落的文化,可以通过研究找到组织,也就是重建认同性,找到文化的谱系。第三,谱系以时间、空间、族群、形式、结构与层次等作为存在方式。第四,谱系因文化的传播、需求和认同而形成;因空间与族群交流关系的中断而中断;断裂的谱系是分裂的人群;谱系的续结与扩展是文化发展的前提,维护谱系联系是建立文化关系的要点,一切功能的开发都根植于谱系。总之,谱系是一种规则、一种秩序,体现了非遗的发展规律,谱系的状态是非遗发展状态的晴雨表,一旦谱系出现问题,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也会面临一定的危机,谱系的建构实际上是非遗的活态保护与有序传承的方式。
对于信俗类非遗资源而言,谱系观念所强调的互动性与整体性可建构信俗的认同性,万建中论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并非‘非物质’形态本身,而在于其不同种类以及相关因素之间的相互关联性。即任何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都不可能孤立地生存,其必然和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相关要素构成相互依存的关系。这一‘关系’恰恰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机制。”这段表述揭示了非遗资源的互动性,只有在互动中才能把握非遗的整体结构,建构非遗的认同性,也只有在互动中才能做到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一旦疏离了互动性、整体性与认同性,非遗资源便会失去赖以生存的基石。
信俗类非遗资源的保护与传承一方面要依赖各地区、各宫庙围绕信仰本身进行仪式、庆典、祭祀、民俗等方面的实践活动。更为重要的是,各地区、各宫庙,以及相关的社区和人群要进行互动往来、交流互鉴,才能使信俗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文化整体,传承其精神内核和文化价值。这也是非遗资源的实践方式,反映了非遗资源的实践性特质。在实践中促成了各文化要素的互动交流,否则便成为僵化的、孤立的、碎片式的存在,无法实现活态传承。“妈祖信俗”是中国首个信俗类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本文以湄洲岛妈祖祖庙为中心,讨论妈祖信俗的谱系与非遗保护之间的关系。
二、妈祖信俗的谱系与朝圣图景
(一)妈祖信俗的谱系
妈祖信俗从社区性的文化事象逐步升格为地域性、全国性,乃至世界性的宏大文化体系,有着渊源深远、坚实厚重的文化根脉,其谱系可分为外在形式谱系和内在结构谱系两个方面。外在形式谱系是指妈祖信俗包含的各种文化形式,包括妈祖信仰和妈祖习俗两大部分,主要由“祭祀仪式、民间习俗和故事传说三大部分组成”。在此基础上,再细分为十大类别:妈祖传说、妈祖服饰、妈祖祭典、妈祖庙会、妈祖供品、妈祖金身巡安、妈祖回娘家、妈祖信众谒祖进香、妈祖道场、妈祖蔗塔。每一种类别都有着丰富繁杂的文化形式,很多已被评定为各种类型的非遗代表性项目,除了“妈祖信俗”这一人类非遗名录外,还有国家级项目“妈祖祭典”,莆田市的省级项目“湄洲妈祖信仰习俗”“妈祖回娘家祭祀民俗”“延宁宫妈祖蔗塔制作工艺”“妈祖传说”;湄洲妈祖祖庙的地市级项目“湄洲妈祖祭典”“妈祖金身巡游习俗”“湄洲女头饰服饰”“妈祖信众谒祖进香习俗”“湄洲妈祖祖庙贡品”“湄洲鱼饭”“湄洲妈祖平安糕”“湄洲妈祖平安面”“湄洲妈祖祖庙祈年习俗”,以及湄洲岛管委会的“湄洲棕轿舞”“湄洲妈祖祖庙庙会”“湄洲民间‘换花’习俗”等。这些非遗项目及其文化形式构成了妈祖信俗的外在形式谱系。从内部结构审视,非遗资源包含着其自身的时间发展脉络、空间地域分布,以及相关的社区、人群等诸多要素,这些要素的互动关系体现为时间谱系、空间谱系、族群谱系,以及权力谱系等方面的内容,这便是非遗资源的内在结构谱系。本文重点从空间分布、信众族群等文化要素来讨论妈祖信俗的内在结构谱系,由此展开有关非遗保护问题的研究。
非遗资源发源于一定的地域,而后在其发展、传承的生命链条中,会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的交流、人群的迁移而向其他地域进行流布、传播和辐射,从而形成一定的“空间资源带”或“空间文化圈”。这些地域构成了流动性、互动性、关联性的整合性结构,即非遗资源的谱系。信俗类非遗资源的谱系实际上是由各个宫庙的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宫庙是相关的社区和人群将信仰的“所指”凝结为可视化的、可供朝拜的“能指”,集合了圣像、圣物、经书等信仰符号,集中承载着信仰的精神内核和文化基因,是具象化、物质化的景观呈现。宫庙也是信仰的对象和朝拜的空间,表达了相关社区和人群的情感、需求和愿望,是信众族群的聚集地。宫庙还是综合的文化空间,体现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神灵的关系,如列斐伏尔所论:“空间生产着社会关系,也被社会关系所生产。”所以,宫庙本身即是各种“关系”的承载物,是探寻谱系的入口。
妈祖信俗起源于福建莆田湄洲岛,在其发生、发展的历史脉络中逐步向其他地域乃至海外进行扩散,建立了众多分灵宫庙,成为在华人群体中具有很大影响力的信仰形态。张珣总结道:“妈祖庙之间可以组成一张庞大的系谱表。”这正是一种谱系观念的表达。“天下妈祖,祖在湄洲”,各地的妈祖宫庙都是根源于湄洲岛妈祖祖庙,有着共同的精神内核和文化基因,是相互联系、交流互鉴的文化整体。妈祖信俗的谱系是在祖庙与分灵宫庙之间的互动中形成的,田兆元指出:“祖庙和分庙有互动,形成各种类型的谱系,有空间的谱系、族群的谱系,内在的结构谱系,也有内部的权力谱系。”从祖庙分灵出去的宫庙,可以进一步分灵,成为各分灵庙的母庙。各分灵宫庙有的是从祖庙直接分灵的,有的是间接分灵的,按照分灵的次序和层级,各分灵宫庙在谱系中的“辈分”也有高低错落的排位,可以说,妈祖信俗的谱系是一个推衍式的、存在着层级序列的文化结构。
(二)妈祖信俗的朝圣图景
妈祖信俗的谱系主要通过以朝圣为核心的仪式行为得以实践。一方面,分灵庙对祖庙的朝圣巩固了祖庙作为谱系中心的权威地位;另一方面,分灵庙也要通过朝圣祖庙来获取灵力,以表明其与祖庙之间的“直系亲属”关系,从而获得在谱系中的正统地位。
首先,祖庙是谱系的中心,也是各分灵宫庙的朝圣中心。吴晓美、周金琰指出:“湄洲祖庙有本岛祭祀中心和世界妈祖信仰中心两种角色。”祖庙首先是湄洲本岛的朝圣中心,湄洲岛除祖庙以外的14座妈祖宫庙会定期朝拜祖庙。祖庙更是世界妈祖的信仰中心,被各分灵宫庙视为“娘家”。“天下妈祖回娘家”活动在当代得到了复兴,各地妈祖宫庙会护送妈祖神像到祖庙进香谒祖,即“祖庙分灵之宫庙到所源自的庙宇或是信徒所认定的祖庙开展进香、朝圣的一种仪式行为”。近些年来,各分灵宫庙对祖庙的朝圣活动更是不胜枚举。台湾在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妈祖诞辰日“疯妈祖”;1987年大甲镇澜宫首先组团朝圣祖庙;1988年,北港朝天宫董事长郭庆文率领朝圣团前往湄洲岛寻根,并与祖庙缔结至亲盟约;2001年,“北港妈祖文化之旅”访问团抵达湄洲祖庙参访;2006年,新港奉天宫首次回湄洲祖庙进香;2016年初,祖庙朝天阁举行全世界最大红木妈祖像的开光安座庆典,鹿港天后宫及来自两岸近千家的妈祖宫庙代表集齐前往祖庙朝圣。
以某个分灵庙为中心的谱系也是靠朝圣行为来维系的,如北港朝天宫直接分灵自湄洲祖庙,又被台湾岛内外诸多宫庙视为母庙,台北松山慈佑宫、台中梧栖镇浩天宫等都曾前往北港朝天宫朝圣;1969年,日本歧阜市高桥夏三郎来北港朝天宫迎请妈祖,在当地建立朝天宫;1971年,巴西华侨吴启镇夫妇来北港朝天宫迎请妈祖在圣保罗市建立朝天宫;1976年7月,圣保罗市进香团莅临北港朝天宫进香;1972年,法国巴黎真一堂成立,奉北港朝天宫的妈祖为主神;美国旧金山朝圣宫分别于1994年、2002年回北港朝天宫谒祖进香;2002年,南非共和国开普敦市朝天宫回北港朝天宫谒祖进香。朝圣的中止,便意味着谱系的断裂,要重建谱系,就必须先恢复朝圣活动。
其次,各分灵宫庙为了增强灵力,发展信徒,势必会争取提升其在谱系中的“辈分”,竞相与祖庙发生直接联系,朝圣祖庙是分灵宫庙获得正统身份的合法证明。比如鹿港兴安宫被认为是福建兴化莆田人移民鹿港地区最早设立的一座妈祖庙,供奉湄洲祖庙二妈,成为鹿港妈祖信仰的开基祖庙。鹿港兴安宫为了彰显自身在谱系中的地位,便以特制的庙旗作为朝圣祖庙的标志物,并称其供奉的妈祖为“鹿港湄洲妈”,而不会称“鹿港妈”。再如1987年台湾大甲镇澜宫组团直接去湄洲朝圣,使其成为祖庙的“直系亲属”,可不再尊北港朝天宫为母庙,而是相互成为“姊妹庙”,重新确立了大甲镇澜宫在谱系中的“辈分”,并建立起以大甲镇澜宫为母庙的子谱系,从而重构了整个妈祖信俗的内在结构谱系。这种争夺谱系“辈分”的行为是比较常见的现象,张珣总结了台湾妈祖文化的新趋势:“热衷于前往湄洲谒祖进香;热衷于竞争系谱上排行的大小;热衷于建立妈祖庙之间的网络”。
通过以上论述,可以勾画出妈祖信俗的朝圣图景:祖庙是谱系的中心;分灵宫庙要通过朝圣建立与祖庙的联系,以此获得灵力和在谱系中的正统身份;分灵宫庙可以通过朝圣祖庙改变其在谱系中的“辈分”,重构谱系。朝圣加强了分灵宫庙与祖庙之间的互动联系,巩固和活化了谱系,是信俗类非遗资源的实践方式和保护传承的方式。离开了朝圣,谱系将会成为孤立的、僵化的、碎片式的存在,非遗保护和传承更无从谈起。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贾志杰】
标签: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Copyright © 2010 zgwh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 中国民俗文化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