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
当前位置:首页 > 民俗史话 > 非物质文化遗产

[马戎戎]海上顾绣与戴明教的传人


作者:马戎戎       来源于:中国民间故事网


      2007年将要结束的12月29日,上海博物馆的“海上锦绣——顾绣珍品展”开展,展出200余件顾绣作品;崇祯年间以来,这是韩希孟和缪瑞云等顾家女眷的作品第一次以展览的形式与公众见面。馆长陈燮君说,这个展览:“不是小题大做,而是大题大做。”

      海上顾绣

      韩希孟如果活在今天,估计要被冠以“沪上名媛”的称号。她婚姻成功:丈夫顾寿潜是名门之后——顾寿潜的爷爷顾名世,明嘉靖三十八年的进士,官至尚宝司丞,曾在内宫管理宝物。顾名世的哥哥顾名儒,也曾官至道州知府。

      韩希孟还有艺术修养。顾寿潜喜欢画画,他的老师是晚明的著名画家董其昌;韩希孟也爱画画,只不过她拿的不是画笔,是绣花针。董其昌看了她的绣品很惊讶:“有过于黄荃父子之写生,望之如书画。人巧极,天工错。”董其昌称韩希孟为韩媛,自此,人称韩氏的作品为“韩媛绣”,因她是顾家女眷,又称为“顾绣 ”。

      顾家女眷善刺绣,在晚明一代的松江府早已是段公开的佳话。韩希孟丈夫顾寿潜,在崇祯甲戌年(1634)给韩刺绣的《宋元名迹方册》上写了这样的题跋:“二十年来……赝鼎余光,尤令百里地无寒女之叹。第五彩一眩,工拙亦淆;余内子希孟氏别具苦心,常嗤其太滥,甲戌春,搜访宋元名迹,摩临八种,一一绣成,汇作方册。”“二十年来”,说明在1614年,顾家女眷的刺绣已经形成并出名了。

      有史可考的顾家最早的善刺绣的女子,应当是顾寿潜大伯的姨太太缪氏——顾名世的长子顾汇海,某年于吴地娶一妾缪氏,缪氏善绣,绣的却不是日用的香囊衣带,而是宋元名家的书画。崇祯年间的姜绍书在《无声诗史》中,称缪氏“刺绣人物,气韵生动,字亦有法,得其手制者,无不珍袭之。”清康熙二十七年,松江状元戴有祺在《寻乐斋诗集》中断言,顾绣始于缪氏。

      缪氏只是一个妾,史料上并无多少关于她的记载。富贵人家的女儿断不会与人做妾,可寒家女儿又怎懂得按宋元名家笔法刺绣?因此有高伯瑜者称,缪氏的名字叫做缪液,苏州人,并说她:“少时寄食在田宏寓家。随其女田瑜学绣,后田瑜入宫,液每为之代绣。”也许就因了这句话,民国时徐蔚南在《顾绣考》里说,缪氏的刺绣“传自内院”。

      缪氏的家世是不是如此,她的名字是不是叫做缪液,都无可考。在她存世的作品中,有一方款识为“缪氏瑞云”。这款作品和韩希孟的《宋元名迹方册》,数百年来都是难得的珍藏品。

      画绣,传自内苑

      顾家的绣品有多好?《胡雪岩外传》里演绎过:“缪姨娘在这方面有天才,更加改良,益见精妙。五色丝线擘,细针密缕,颜色由浅入深,浑然一体,配色之美,更不在话下。最见特色的是,顾绣以针代笔,以丝线作丹青,以名迹作蓝本,山水、人物、花鸟,无不气韵生动,工细无匹,当时称为‘画绣’。缪姨娘曾经仿绣赵子昂的‘八骏图’,……又绣过一幅‘停针图’,真是穷态极妍,而且无法分辨是画、是绣;后来由扬州的一位盐商,拿一个汉玉连环,及南唐名家周?作画的一幅美人图交换了去。”

      上海博物馆的这次顾绣展,让陈燮君甚为得意,他说,许多收藏家看了这次展览,都感叹说:“总算知道了什么叫顾绣。”

      《胡雪岩外传》里说顾绣是“画绣”。并没说错,上海博物馆工艺研究部主任包燕丽介绍说,中国刺绣从唐宋开始分为欣赏绣和实用绣两大类。实用绣绣的是衣带、帐子、围巾,为日用品而绣。而顾绣属于欣赏绣中的闺阁绣花,即大家闺秀纯粹为欣赏而绣制的作品,不以盈利为目的。画绣和闺阁绣起源于宋代,当时皇宫内设文绣院掌管刺绣;徽宗时设立绣画专科,汇集全国各地绣工以工笔花鸟为蓝本进行刺绣。并应用新创作的各种针法极力模仿绘画的笔墨技巧。

      关于画绣,董其昌曾在《筠清轩秘录》中赞美道:“宋人之绣,针线细密,用绒止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设色精妙,光彩射目。山水分远近之趣,楼阁得深邃之体,人物具有瞻眺生动之情,花鸟及绰约之态;佳者较画更胜。望之三趣具备,十指春风,盖至此乎?”

      顾绣完全具备“宋人之绣”的特点,亦绣亦绘,画绣结合;有时先在底面上施以墨彩,再绣边线表现物体形象;有时则在绣好的作品上加画,所谓“以针代笔,勾画自如。凡笔之不足,则针能独到,以线代墨,点染浑成,凡墨有晕缺,则线能补齐”。顾绣的针法,也是在继承宋代各种绣法的基础上,集针法之大成:共有齐针、铺针、接针、戗针、钉金、套针、刻鳞针等十几种。

      “海上锦绣”中展出的上海博物馆藏《明顾绣东山图卷》,山石、衣服、树木、马匹、亭子均先绣轮廓后赋彩,人物五官则是描成。而上海博物馆藏《顾韩希孟绣花卉虫鱼册》中的《湖石花蝶》:湖石用灰绿色粗线以直套针绣花绣出。坡地用缠针法绣边框,再赋彩。

      花朵也用套针。双蝶用劈得极细的色彩交替施绣。《游鱼》,鱼和水藻用散套针,水面赋淡彩晕染。

      展品中有一套故宫藏《明顾绣十六应真图册》,用墨色丝线绣出轮廓,再针对不同对象施以不同针法,如孔雀羽毛等用鸡毛针和刻鳞针表现。头皮上每一根发丝都丝厘不差,完全令人分不出是画还是绣。

      《顾绣考》认为,顾绣技法源于内苑:“其劈丝细过于发,而针如毫。”展览中亦有一幅《明顾绣七襄楼发绣人物轴》。包燕丽介绍说,开展时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这幅画是将头发劈为三四根丝后才绣入的。事实上,顾绣的材料不止细丝和头发,还有其他天然物质。南京博物院藏顾绣观音坐像:“下面的蒲团采用富席草,上面用细丝编绣而成。”而另外一幅《凤凰双栖图》,为了展现凤凰羽毛的挺括和光泽,在丝线上杂了马鬃。

      高伯瑜用一篇田氏女入宫,缪氏代绣的故事来解释顾家女眷的绣品技艺。真伪难辨,也有研究者认为,缪氏的技艺,也许只是从顾名世的姬妾那里学来,顾名世身为尚宝司丞,姬妾众多,她们接触到宋人画绣,并不是难事。而明代松江府“衣被天下”,为皇家织造刺绣的工匠也并不在少数。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三联生活周刊》2008年第4期



 1/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曾焱]紫砂徐门

下一篇[舒可文]传家宝──工匠们述之守之的传承故事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