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认的现代“紫砂泰斗”顾景舟1996年去世后,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头衔的宜兴制壶名家目前大约能排出10位,多半是顾氏授过艺的徒弟。鉴赏者各有喜好,10家都有秘籍,谁能技压众人难找一个统一说法。但若说家族传承,排在前面的徐门兄弟有他们不可复制的代表性:制壶跨5代,其中两代和顾景舟有师承,因联姻,和丁蜀镇其他制壶名家又有交错,形成的传承谱系可以说浓缩了宜兴丁蜀镇紫砂工艺自民国以来的传承史。
徐记福康
去宜兴丁蜀镇前,听人说到徐门兄弟汉棠和秀棠,现在紫砂行情好,两位老先生做的壶重金难求,预订一把壶要等3年。到徐秀棠的长乐弘陶庄后,第一件事情就是先向他的外甥、徒弟葛烜求证传言的真假,答没那么夸张,老爷子70多岁了,放不下手中的紫砂雕塑,做壶又喜欢反复琢磨,订壶的人等上一年倒是有过。
等见到徐秀棠,听他说:“我们徐家民国时期就是标准的小手工作坊,后来兄弟7个,又有4个在做壶。”祖父徐锦森入行制壶,父亲徐祖纯1915年在蜀山开设福康紫砂店号,印款“徐记福康”,所做的寿星壶在当时颇有点名气,生意到抗战期间才衰落下来。外曾祖父邵云甫擅做紫砂烟具,在南洋有盛名,舅舅邵茂章、邵全章和母亲邵赛宝也都是当地紫砂好手。到他这一辈,三兄徐汉棠随顾景舟学艺,是顾氏门下大弟子,“他拜师在1957年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成立前,比较正式,和后来工厂里安排的拜师学艺不相同”。
徐秀棠是老四,1954年初中毕业后拜宜兴著名的陶刻艺人任淦庭为师,现在为紫砂雕塑开门立派。徐秀棠说,陶刻本是紫砂陶中一个相对独立的手工艺,可以由制坯工匠自己操刀,也可以请人代作。专门从事陶刻的艺人,过去在宜兴称为刻字先生,因识文断字,地位相当于穿长衫的教书人。徐秀棠小时候常见他父亲请任淦庭去到家中刻字,待为上宾,“过去的宜兴人家请人上门做壶,制坯的称师傅,吃饭可以不必上桌。刻字的就必须称先生,吃饭和主人同桌”。
任淦庭书法和金石功夫都了得,可以左右手同时操刀,据徐秀棠回忆,当时合作社里共有7个知名老艺人,他师傅是行内所称的“名牌手”,地位很高。在徐门下一辈中,徐汉棠的儿女和孙辈都沿袭祖业。徐秀棠这边,女儿徐徐和女婿高振宇同是顾景舟晚年的关门弟子,上世纪80年代到日本研习陶艺,学成回国后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从事陶艺研究,在紫砂制壶工艺和理论上都有建树。高振宇也出自世家,父亲高海庚、母亲周桂珍都是宜兴制壶名手,师从顾景舟,和徐秀棠同辈,儿子徐立现在便跟随周桂珍学艺。宜兴紫砂工艺厂博物馆收藏了一把“曼生提梁壶”,算得上这个制壶大家族成员共同完成的珍品。此壶由周桂珍和高海庚合作成型,书画家范曾题写的字画由徐秀棠刻成,整体达到了名壶“切茗、切壶、切情”的境界。高海庚去世后,周桂珍移居北京,这把壶成了绝版,据称身价至少在百万元以上。
长乐弘陶庄
1996年,徐秀棠带着儿子、媳妇和众徒弟建成占地30亩的长乐弘陶庄,至今仍是丁蜀镇最大规模的私人紫砂工坊之一。徐秀棠身上,文人做派多于名匠。他不满足自己的领地只是一个工坊,想把陶庄建成一个可以传承给后人的私家博物馆,陶文化、紫砂文化和徐门个人作品陈列融合在一起。老人有很多想法,10年来在这陶庄里都慢慢实现着。2007年他的得意之作,是在陶庄按原貌复制了一座传统紫砂龙窑,“1957年以前,紫砂行始终都在沿用明清时期手工开采原料的方法,龙窑烧制形式也和明中晚期是一样的,直到1957年被废弃”。徐秀棠说,2006年南京博物院和宜兴文化局在蜀山西麓和北麓的紫砂窑原址做考古发掘,其中有座“品胜窑”残址被证实从明代中期就开始烧造,到1959年春停烧后才自毁,“现在做壶的年轻人已经不了解传统紫砂龙窑的形态和功能,趁着早年做窑的老师傅还在世,我要把紫砂龙窑这种传统形式保存下来,免得以讹传讹”。
明代茶学家许次纾在其著作《茶疏》中就提到龙窑烧制紫砂壶极为不易:“随手造作,颇为精工,顾烧时必须为力极足,方可出窑。然火候少过,壶又多碎坏者,以是益加贵重。火力不到者,如以生砂注水,土气满鼻,不中用也。”用龙窑烧制紫砂壶,先要把壶坯套在掇罐里,再把掇罐叠起来放进窑中,烧一窑大约要填进2万多件壶,用茅草为燃料,费时30多个小时,现在根本不可能一次有这么大的烧制数量。龙窑失去了它的实用性,却具有历史保存价值,徐秀棠从2006年开始动工,断续一年多才落成。这座龙窑按照考古发掘的原比例打制,加上窑房全长32米,部分砖料从被拆除的废弃龙窑中捡回,由老师傅以全手工“圈拱”,基本复原了龙窑的传统面目。在徐秀棠心里,龙窑形制本身就是紫砂传统手工技艺传承的组成部分,不应该被湮灭。
宜兴紫砂器是我国传统工艺中最早有个人名款的一类,这使此技艺的承袭脉络更清晰可辨。据学者考证,紫砂壶形成落名款的约定,原因之一是它在明代兴起时,江南市民文化正走入繁茂,崇尚名器名工成一时风气。景德镇陶瓷名冠天下,后人能从记载中查到某个名窑,存留的名器上却难找到工匠名姓,因为景德镇陶瓷制作形成了分工合作的流水线形式,史载在明代就有了二十几道分工,多数工匠终生只精于其中一道工序,合作完成的成品再完美也无法称为个人作品。紫砂壶却是个人独立完成的工艺,从打泥条到围身筒,到最后烧制完成,完整体现了制作者自己的技艺和风格趣味。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三联生活周刊》2008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