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
当前位置:首页 > 民俗史话 > 非物质文化遗产

[郭建勋]《格萨尔》说唱艺人阿尼生存现状调查


作者:郭建勋       来源于:中国民间故事网

200483日下午,两位德格当地人因在赌台球时因两毛钱而发生口角。200485日下午630分左右,我们(阿尼、泽仁曲珍、调查者)在德格县城的“部落茶坊”里,当时的茶客除了调查人、阿尼和泽仁曲珍外,全是小学生模样的人在茶坊,有一个看上去不到10岁的男孩儿吸着香烟。倒是一位让阿尼记不起名字的日本记者,听了阿尼说唱《格萨尔》,在旁人的转译时竟泪流满面。提到这个场景,到现在阿尼都感慨不已。他反复说到,无论是藏族还是汉族,在喜欢听《格萨尔》说唱的态度上,都是一样的,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但他认为藏族人就都应该喜欢听《格萨尔》说唱才对。他都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让本民族的有些人不喜欢听英雄格萨尔的说唱。他说,可能是那些人忘记了自己是藏族人了吧。

四、思考

杨恩洪教授在接受《南方周末》的记者采访时谈到,如果现在不保护《格萨尔》的口头说唱传统,过去的二十年的努力也许就要付之东流了。说唱艺人尤为珍贵,他们是研究史诗、打开史诗之谜大门的一把钥匙。(杨恩洪,2004)对此,笔者有如下思考:

(一)从阿尼目前的状况来看,我们要关心《格萨尔》说唱艺人的生存现状。如果说唱艺人为生活所迫,他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说唱。光凭他们的使命感、责任感和虔诚的信仰来支撑他们是不够的,没有良好的生活条件,他们能说唱多久?能有多少精力进行再度的创作?我们不能因为他们甘愿淡泊,没有要求就得过且过,放任不管。而且后来的人看到现在艺人的状况,又如何愿意继续说唱?

(二)《格萨尔》说唱正处在消亡期,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无法改变。但我们对于现存的说唱艺人,尤其是像阿尼这样身体与精力都处于较好状态的艺人,除了在生活或工作上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外,还要抓紧时间进行认真的调查,建档,收集整理他们的说唱材料。著名的说唱艺人桑珠被安排在西藏社科院,生活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唐古拉山的艺人才让旺堆,被邀请到青海省文联格萨尔研究所,以副高职称待遇从事录音工作。女艺人玉梅,现在西藏社科院,担任西藏自治区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职务。(杨恩洪,1995)四川色达著名的《格萨尔》说唱艺人仁孜多吉的悲剧,绝不应该重演了。仁孜多吉的《默日器宗》的抢救整理,获得了文化部、中国文联、国家民委及中国社科院颁发的“突出贡献奖”。他说唱的《日朗器宗》、《日巴器宗》和《木雅器宗》,同样有孤本价值,但可惜在他生前没有抢救出来,对格萨尔史诗的收集、整理和研究都带来了巨大的不可弥补的损失。仁孜多吉的说唱,没有世俗的东西。他的生活并不富裕,从13岁起开始说唱艺术生涯,数十年的风风雨雨,历尽坎坷,从未间断过。而且不为名,不为利。(韩晓红,2001

(三)鉴于阿尼的说唱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情况,我们可否借鉴日韩两国对传统文化的作法。为了让传统绝技后继有人,日本政府规定实行家族传承制。家族中必须有一个人从事这项事业,并且发给相应的补贴,补贴数额相当于中等城市的“白领”收入。韩国则将民间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命名为“人间国宝”,并在文化厅(相当于我国的文化部)下面设立了由知名学者组成的专家委员会,一旦发现值得保护的文化项目后,他们便会提出报告,经过论证将该项目确立为国家重点保护项目。

在目前的国情下,我们还需要根据专家的意见,提供给有贡献和有重要价值的民间艺人相应的资金,让他们无后顾之忧,安心地做好民间文化的传承工作。

(四)阿尼每天生活在这样一个只能见到山沟沟的地方,在一个没有听众和史诗氛围的地方,面对的是周围人对说唱艺术的冷漠态度,他感觉到的是孤独。而格萨尔说唱的听众基础很重要,这不仅可以刺激说唱艺人的说唱和再创造,促进史诗的发展,同时可以培养新的兴趣者,影响后来的人去喜欢说唱格萨尔。据降边嘉措先生的研究,《格萨尔》史诗的流传范围主要在农村和牧区,从被称为“世界屋脊上的屋脊”的阿时高原,经藏北草原、三江流域、横断山脉地区,再越过念青唐古拉山,到长江源头和黄河源头;从阿里向西,翻越喜马拉雅山,经拉达克地区,到喜马拉雅山山南麓,包括印度河流域、尼泊尔、不丹以及巴基斯坦的巴尔蒂地区,在这样一片广大地区,形成了史诗流传带。(降边嘉措,2003218)在这个史诗流传带里,许多优秀的艺人默默地吟诵着英雄格萨尔,他们的说唱不仅传承了《格萨尔》史诗,还培养了听众,甚至是未来的说唱艺人。他们的存在就好象一个“格萨尔史诗说唱中心”,可以辐射到周围很多的人,形成一个《格萨尔》史诗的说唱、接受的良好的氛围。

在现代社会的冲击下,一名优秀的艺人一旦离开史诗说唱的最佳环境,而长期居住在一个史诗说唱氛围不浓的地方,对他本人的观念和史诗的传承会产生什么影响?如何做到既让说唱艺人生活条件不太艰苦,又让他的艺术之根不脱离最适于史诗生存的沃土,从而能保持史诗文化在听众中的影响力,又能让史诗继续传承?200486日,阿尼的六弟来县城买日常用品。他们闲聊时谈到,六弟是他们兄妹中声音最好的,而六弟的儿子根秋声音不好。阿尼开玩笑说,他们现在是一代丢一点,到泽仁曲珍就要丢完了。原因就是她面对的是山沟沟,没有了当年他们在家乡大草原的环境了。是我们在民间艺人的保护中应该注意并设法妥善处理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降边嘉措.走进格萨尔[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3

杨恩洪.民间诗神——格萨尔艺人研究[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5

四川省德格县地名领导小组编制.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县地名录[M].西南民族学院印刷厂,1987

任乃强.西藏图经·民俗篇[M].新亚西亚边疆丛书之四十.新亚西亚学会,1934

杨恩洪.说唱传统是民族的共同记忆[N].南方周末,2004

韩晓红.浅论格萨尔史诗的文化意蕴[J].西藏民俗,2001

本文原刊于《民间文化论坛》2005年第4期,注释请参见纸媒原刊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4/5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格萨尔艺人——传承“世界最长史诗”

下一篇[林继富]20世纪中国民间故事传承人研究的批评与反思[1]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