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建宗 中国民间故事网
钟玉珍老人近照(右)
春节期间,我和河西学院中文系副教授韩杰夫妇来到甘肃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明花乡双海子村的钟玉珍老人家里,因为她是韩老师爱人的婶母,这为我们的走访带来了很大的方便,我们一到家后就见到了老人。今年已经七十七岁高龄的她尽管腿脚不太灵便,但是精神还是很饱满。这次肃南之行的主要目的是了解裕固族口头文学的生存状态和传承情况,针对自己在平时的学术研究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一次田野调查。这次的行程计划是当天进行调查,第二天就离开双海子村,可是下午就受到他们全家的热情款待,除了裕固族特色的酥油奶茶和手抓羊肉以外,还有许多可口的菜肴如鱼肉等摆满了一桌子,突然觉得自己的脸烧得厉害,才发现两瓶白酒已经被我们五个人喝完了。在潜意识中自己是带着一定的任务来这儿的,既不是旅游观光,也不是过来玩,更不是来猎奇一点民族风情,而是做一些实实在在的考察,没想到当天晚上却醉得稀里糊涂,访谈只能推迟到第二天进行。以前听说到的裕固族的热情和豪爽在这次肃南之行中心领神会,与此同时,过去通过一些书面资料得出的观点和结论,在田野中也理解得更为深刻。
裕固族自称“尧乎尔”,是我国的一个人口较少的民族,也是有着比较特殊历史的民族,主要分布在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和酒泉市的黄泥堡镇。在历史上的裕固族曾经是一个只有本民族的语言没有文字的民族,汉字在裕固族中流行的时间并不是很长,民族历史、生活方式等一切民族的东西主要借助口头语言来传承。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裕固族文学史的大部分是口头文学的历史,这些宝贵的口头文学是在裕固族文坛闪耀的“群星”。
进入21世纪以后,裕固族口头文学和语言是甘肃省首批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项目之一,这就意味着政府和学界对民族文化遗产的认同与重视。于是在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兴起了搜集、整理裕固族口头文学作品的热潮,经过全县范围内的搜集和采录,从2002年开始香港图书有限公司先后出版了由田自成、杨进禄主编的《裕固族民间故事集》和《裕固族民间歌谣谚语集》。把活态的口头文本转化为凝固的书面资料,尽管可能出现一些问题,但是对于民族文化遗产的保存和传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裕固族文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在民间故事和歌谣的搜集、整理过程中,有肃南县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有搜集和采录者付出的辛勤劳动和汗水,更为重要的是那些执著地从事口头文学传承的民间老艺人。正因为他们对民族文化的坚守和传播,才使本民族的许多东西能够完好的保存下来,没有让裕固族对自己的历史发生“失忆”, 也没有在现代文化语境中出现“失语”。
钟玉珍老人就是从事裕固族民间口头文学传承的老艺人中的一位,她的裕固族名字是依采而藏。由于从小生活在牧区,她的故事很早就在肃南莲花草原一带流传。在我们对话的过程中,她就开始讲述自己的身世和背景,父亲是一个裕固族大头目的下属“老哲”,她的外婆是一个当地口头文学的传承人,外婆所钟爱的事业被她的三姨妈传承下来,因为她自己天资聪明和很好的记忆力才从从三姨妈那儿学来了大量的口头文学。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为口头文学的生存和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和农耕民族相比,牧民的闲暇时间相对要多一点,而且还可以一边放牧一边聊天、讲故事、唱歌,也就是说辽阔的草原养育了他们擅长口头文学、能歌善舞的禀赋和天性。在放牧的时候,一个故事或者一曲歌谣会给牧民的生活带来一些生机,使他们过得快乐而充实,到了晚上牧民们经常坐在一起,点灯讲故事。在这种历史语境中裕固族口头文学相当繁荣并且得到很好的传承。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篇: [陈杰]妙手绣花鞋
下一篇: 故事奶奶李明带着美丽故事走了
标签:
【相关文章】
[向云驹]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层级及其呈现
[郭平 张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2021年度报告
[胡玉福]非遗扶贫中受益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黄永林]关于建立“非遗”代表性传承团体(群体)认定制度的探索
[毛巧晖]记录与保管: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探赜
[王琴]个性、灵感和体验:中国民族博物馆“家庭模式”的个人叙事研究
[巴莫曲布嫫]全方位映射新时代中国文化政策转型的路线图
[马盛德]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
[王晨阳]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向云驹]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非物质文化遗
[郭平 张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2021年度
[黄永林]关于建立“非遗”代表性传承团体(群体
[毛巧晖]记录与保管: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王琴]个性、灵感和体验:中国民族博物馆“家庭
[巴莫曲布嫫]全方位映射新时代中国文化政策转
[马盛德]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要关注的几个
[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
与时间赛跑 莫让“人去艺绝”
古徽州制墨技艺传承人:古法制墨需要现代传承
百年“纳顿”谁来传承
人走艺绝 浙江非遗抢救记录进入读秒时间
回归生活,才算存活——非遗传承人的无奈与希望
温浩东:保留好彝族传统服饰的“火种”
记录中国非遗人的坚守与荣光——2017“中国非
新生代非遗传承人的“刻版”生活
“东郎”陈兴华:苗族史诗“亚鲁王”必须传下去
[张兆林]聊城木版年画生产传承中的女性角色研
[岳永逸]本真、活态与非遗的馆舍化
[杨利慧]遗产旅游语境中的神话主义——以导游
[刘锡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承人
[张巧运]浴“难”重生:一个羌族村寨灾难旅游和
[刘锡诚]对民间文学类非遗数字化采集的一些理
[乌丙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和认定的若干理
[代表作]维吾尔木卡姆
[林继富]20世纪中国民间故事传承人研究的批评
[刘锡诚]“非遗时代”的民间文学及其保护问题
端午申遗:“文化归根”乃是分享的前提
千年中国皮影 今日世界瞩目
粤语说书大师坚守讲古坛50载
永远的祝愿与赞美──记蒙古族民间艺人那·布
[爱川纪子]政策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
中国“第五大发明”申遗历程
[董晓萍]民俗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索南卓玛]《格萨尔》艺人图登君乃:斯人已去
[黄涛]语言文化遗产的特性、价值与保护策略
[林继富]激活民间叙事的文化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