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师者何晓铮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出师后,何晓铮就致力于面塑艺术的传承。几十年来,他的徒弟遍布大江南北、世界各地,面塑艺术也在各地开花结果。
何晓铮说,他的学生分为几个层次。第一层是学员,这些年在大学、群众艺术馆等场所授课,听课的都算学员。第二层是学生,是经常来家走动、学艺的。第三层才算徒弟,是传统的作坊式的手把手教出来的。规格最高的徒弟叫入室弟子,是在诸多徒弟中遴选出的佼佼者,要经过正式的磕头拜师仪式才算是入门了。何晓铮对记者说,他各地的徒弟有150多名,但是入室弟子只有近50人。
北到内蒙古、南至峨眉山、西达新疆石河子、东到福建都有何晓铮的得意门生。做何晓铮的徒弟可不是那么简单,要经过一次严格的面试。“这个面试是非常有必要的,再远也要来一趟。首先看有没有诚意,再看人品和艺德,还看学习有没有灵性,最后还要看有没有持久性,是不是三分钟热度。如果这几点都具备了,那才可以传授他技艺。”何晓铮说,“我有个新疆的徒弟,为拜师千里迢迢来了两次。”
有人说,入室仪式是封建迷信的那一套,但是何晓铮认为,有些民俗流传下来还是有合理性的。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行磕头礼,更能加深师徒间的关系,明确师徒的责任和义务。
面塑宗师李俊兴当年看中何晓铮,收他为徒,为此两年没收其他徒弟。何晓铮回忆起当初拜恩师李俊兴为师时,济南工艺美术研究院的副所长曾说他手大不适合做面塑,李俊兴却说:“做面人是用心而不是用手。”这句话对何晓铮影响至深,他对自己的徒弟也这样讲,手只是心的延续,是心的工具。何晓铮收徒弟也有一条:“只要我觉得你行,你肯定行。”
何晓铮现已73岁高龄,当记者问到他还会不会再收入门弟子,他表示因为年龄和身体的原因基本不会再收了,但是也绝不放过有才华、有素质的可塑之才。
传播者何晓铮
为使更多的国内外人士了解古老的面塑艺术,从上世纪80年代初,何晓铮每年都要参加或举办展览。如1986年底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的“何晓铮个人面塑展”,在北京华都饭店、济南饭店多次举办的展览和观摩会,以及在北京的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广州的“中华百绝艺术博览会”的展出,都向世人展示了传统的面塑绝技,弘扬了华夏民族绚丽多彩的民间艺术。
何晓铮给记者展示了一本纸页已经泛黄的册子,收藏了多年来国内外友人的来信和照片。扉页上,有一位德国艺术家给他邮寄的贺卡,上面写着“感谢何晓铮先生,让我在济南期间很幸运地欣赏到了魔术般的艺术。”何老说,几十年来到各地推广面塑、举办各种展览,也结识了各国的艺术家。艺术说到底是相通的,面塑这门艺术现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并欣赏。
“家家流水、户户垂杨”的济南民俗老街曲水亭街有何晓铮的面塑工作室,常常有人驻足欣赏。何晓铮说,曲水亭街是最具济南风味的老街,把工作室设在泉畔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济南的面塑艺术。
年过古稀的何晓铮跟面塑打了一辈子交道,他时常想起50多年前当面塑宗师李俊兴问他愿不愿意从事面塑工作的时候,他曾不是很情愿。但一脚踏入面塑的大门之后,就再也没出去。
“我曾经有很多机会调去高校和其他文艺机构,但是每一次别人提供这种机会我都婉言拒绝了。现在想想为什么当时会这么做,只有三个字‘离不开'.”
何晓铮曾获多次殊荣,他对其中一个尤为看重,即“山东省十大民间文化守望者”,自从迷上了这门指尖上的艺术,面塑就成了他一辈子的守望。
相关链接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 2012年6月1日
【本文责编:CFN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