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建设的“轻”与“重”
来源:中国收藏投资网 文章作者:佚名
国内第一家民营博物馆观复博物馆再次面临搬家的尴尬;北京唯一一家胡同主题博物馆开业3年来一直入不敷出,惨淡经营,截至去年,我国文物部门登记注册的民办博物馆达386家,占全国博物馆总数的13.3%。然而,运营成功者寥寥,被迫关停或出售者不在少数。 这样的现状,折射出我国的博物馆建设仍然存在重国有轻民办的问题。事实上,扶持民办博物馆的呼声早几年前就已经不绝于耳,一些地方也开始将推动民办博物馆的发展提上日程。然而,在现实操作中,一些地方往往雷声大雨点小,口头上的表态多,而实际上的措施少。即使个别地方“力度相当大”地出台了一些政策,其效果却因为这些政策主要由文物部门推动,缺乏国土、财政、税收等相关单位的配合而大打折扣。推动民办博物馆的发展,需要各部门形成合力,仅靠文物部门这一“独木”,又怎能支撑民办博物馆的建设大业!正因如此,民办博物馆的举步维艰,就不难理解了。 除了重国有轻民办,目前的博物馆建设还存在着重“运动”轻规划的问题。在内地,已经有昆明、西安等多个城市提出了要建设“博物馆之城”。昆明市政府与中华社会文化发展基金会签订的《“博物馆之城”项目合作框架协议》,明确提出要用3年时间,把昆明建成国有综合性博物馆为龙头的博物馆体系,在数量和质量上基本达到“博物馆之城”的标准;今年3月,西安也提出要力争用3年时间使西安博物馆总数突破100个,形成富有西安特色的博物馆发展新格局,着力打造“博物馆城”。明确提出博物馆之城建设的“时间表”和“路线图”,这无疑展现了当地大力发展文博事业的眼光和决心,然而,博物馆之城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扎实的学术研究和科学的建设规划作为基础。作为公益性的文化实体,甚至是建成之后该如何运营,都应该提前有所考虑。这些工作的完成,恐怕并不是政府部门简单制定一个时间表、路线图就能够解决的。事实上,在建设博物馆之城的“运动”中,已经出现了“昙花一现”的博物馆案例。 重建筑、轻功能的问题同样值得重视。许多城市之所以投入巨资建设博物馆,并非确实意识到博物馆对于城市文化发展、人民权益保障的重大意义,而是出于招商引资的需要。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思路下,博物馆建设完全偏离了本位,而成为营销城市的手段。正因如此,一些地方的博物馆建设,片面追求所谓的“地标”意义,越是高、大、怪的建筑外形,越受到决策者的青睐,在他们的操作下,博物馆本身应该具备的功能反而被忽略,不仅造成了原本有限的文化建设经费的浪费,而且给日后博物馆的运营带来了不少的麻烦。
·上一篇文章:狄仁杰的职场智慧 瞅准武则天媳妇当家心理
·下一篇文章:门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