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古玩店的规矩 卖假货两次就会被摘牌
老北京古玩店的规矩 卖假货两次就会被摘牌
在这个行当,懂了规矩,并不意味着马上就有银子滚滚而来。刚开业那会儿,刘学贤真可以说是两眼一抹黑。"你想啊,头一个星期一分钱没挣,那会儿真急得满嘴长大泡。"这肯节儿上,几位"老琉璃厂"又露面了,他们稳稳地往店里一坐,说:"小伙子,咱开的可不是油盐酱醋店,天天人来人往。你记住了,古玩这买卖是'三天不开张,开张吃三年'。"几句话就把小刘掌柜那提着的一颗心给安抚了。接着,师爷们又叮嘱这"孙儿徒弟"要"等主候客",就是坐在店里等客人,不能一着急跑外面揽客去。客人来了,要沏茶倒水,寒暄聊天,揣摩客人的喜好所在,用现在时髦的词来说就是进行沟通。
刚开张那会儿,老爷子们还叮嘱刘学贤,店铺该几点营业就是几点营业,不能随便推迟,因为"卖是赚钱,买也赚钱"。有上门卖货的来了,兴许带的是个千载难逢的好东西,你要是没开门,就要"漏货"了,岂不是天大的遗憾。没想到这事后来还真让刘掌柜给赶上一回。那天因为家里有事,刘掌柜11点才露面,一个河北农民早晨八点半就来了,想给刘掌柜看个翡翠扳指。他左等右等,一个多时辰过去了,还是不见刘掌柜的人影,于是就敲开了附近一家店铺的大门。一番讨价还价之后,翡翠扳指就归了人家店主,一转手卖了7万多人民币。这"漏货"的教训对刘掌柜来说有点刻骨铭心,打那以后,类似的事情再也没发生过。
刘学贤回忆说,当时,就是在店铺的"形象包装"方面,老爷子们都给了很具体的指点。每日里,刘学贤和媳妇身着传统马褂和旗袍招呼着客人,店里放着古筝民乐,让人冷不丁一进来,以为回到了民国老琉璃厂的古玩店。18平方米的小店还为客人备好饮料。"那会儿,琉璃厂的街上没几家私人店铺,我们的小店显得特招人,特热闹。"
教归教,可这些奔八十岁的老爷子们分文不取。于是,刘学贤就干脆一礼拜请老爷子们轮流"吃一次庄子",作为对恩师们的回报。"常去的地方是同和轩、孔膳堂、前门烤鸭店。那会儿没有小轿车,所谓车接车送,用的都是自行车。"据说有一次,刘学贤还险些把后车座上驮着的"国宝"徐震伯老先生给摔着,至今提起来还后怕得很。
小小的"贤燕堂"有了人气,又有"老家伙"帮忙掌眼,不赚钱就奇怪了。开了没几年,刘学贤就成了京城里"先富裕起来的人"中的一位。学着师爷们年轻时代赚了钱就置房置地的做法,刘学贤在宣武门一带也买了个小四合院。二十多年间,古玩店也从起家的琉璃厂,一直开到了城南华威桥附近的古玩城。在京城古玩行里,提起"贤燕堂"的刘先生,大都知道这是个眼睛特"毒"的人,这精明的古玩商人"捡漏儿"是常有的事情。只是大伙儿鲜少知道,这功夫说起来,是二十多年前由"老琉璃厂"们帮助打下的底子。
头发都花白了的刘掌柜,一说起上世纪八十年代跟老爷子们"学徒"的那些日子,对"老琉璃厂"们充满了敬意、怀念和感激之情。"想一想,现在的古玩商有几个能像我当初那么幸运,有好几位前辈教做生意的规矩还帮忙掌眼?"在古玩行里打拼了二十多年的刘掌柜,慨叹自己由于受老一辈的影响比较深,观念不入流,对许多"新生事物"既看不懂,也看不惯。这些年还一直提醒大伙儿,希望古玩行的同仁能够了解、珍重那些由前辈们制定的老规矩。
说到现在古玩店"遍地开花"的情形,刘学贤还是爱提过去。"老人们告诉我,那会儿,古玩店也不是随便谁都能开的。常常是,一条街上十几个学徒的里面,能有两三个聪明好学、有出息的,被一些有经济实力且懂古玩的投资商看上被聘为掌柜。学徒的刚进门时只负责搞卫生,端茶倒水之类的,绝对不许触摸店里的古玩。"已故碑帖专家马宝山先生当初就是在琉璃厂学徒起家的。
据说"老琉璃厂"们中河北人居多。刘掌柜说,这些几尽沧桑的老人从自己一生的从业经历中参悟出,古玩是一个博大精深的传统行业,这行当里的知识几辈子都学不完。他们告诉自己,过去无论名人、文人或高官,在接触古玩时,都老老实实,不敢放大话,吹大牛,不像现在有些人,狂傲得很,自认为很有钱,声称没有不敢碰的,也没有不敢买的。刘掌柜说,其实上当受骗的却往往是这些人,自以为看过几本书,跑过一些市场,逛过一些店铺,结识了几位店主,熟悉了几句行话,就成专家了。"进这个行当之前,最好先了解水有多深,别光听利有多大。多揣摩揣摩那些'悲欢离合'的故事,让自己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古玩这东西玩好了长寿,玩不好可折寿啊!"耳闻目睹了太多悲剧性场景的刘掌柜,这样提醒那些热衷于古玩的外行人。
刚开张那会儿,老爷子们还叮嘱刘学贤,店铺该几点营业就是几点营业,不能随便推迟,因为"卖是赚钱,买也赚钱"。有上门卖货的来了,兴许带的是个千载难逢的好东西,你要是没开门,就要"漏货"了,岂不是天大的遗憾。没想到这事后来还真让刘掌柜给赶上一回。那天因为家里有事,刘掌柜11点才露面,一个河北农民早晨八点半就来了,想给刘掌柜看个翡翠扳指。他左等右等,一个多时辰过去了,还是不见刘掌柜的人影,于是就敲开了附近一家店铺的大门。一番讨价还价之后,翡翠扳指就归了人家店主,一转手卖了7万多人民币。这"漏货"的教训对刘掌柜来说有点刻骨铭心,打那以后,类似的事情再也没发生过。
刘学贤回忆说,当时,就是在店铺的"形象包装"方面,老爷子们都给了很具体的指点。每日里,刘学贤和媳妇身着传统马褂和旗袍招呼着客人,店里放着古筝民乐,让人冷不丁一进来,以为回到了民国老琉璃厂的古玩店。18平方米的小店还为客人备好饮料。"那会儿,琉璃厂的街上没几家私人店铺,我们的小店显得特招人,特热闹。"
教归教,可这些奔八十岁的老爷子们分文不取。于是,刘学贤就干脆一礼拜请老爷子们轮流"吃一次庄子",作为对恩师们的回报。"常去的地方是同和轩、孔膳堂、前门烤鸭店。那会儿没有小轿车,所谓车接车送,用的都是自行车。"据说有一次,刘学贤还险些把后车座上驮着的"国宝"徐震伯老先生给摔着,至今提起来还后怕得很。
小小的"贤燕堂"有了人气,又有"老家伙"帮忙掌眼,不赚钱就奇怪了。开了没几年,刘学贤就成了京城里"先富裕起来的人"中的一位。学着师爷们年轻时代赚了钱就置房置地的做法,刘学贤在宣武门一带也买了个小四合院。二十多年间,古玩店也从起家的琉璃厂,一直开到了城南华威桥附近的古玩城。在京城古玩行里,提起"贤燕堂"的刘先生,大都知道这是个眼睛特"毒"的人,这精明的古玩商人"捡漏儿"是常有的事情。只是大伙儿鲜少知道,这功夫说起来,是二十多年前由"老琉璃厂"们帮助打下的底子。
头发都花白了的刘掌柜,一说起上世纪八十年代跟老爷子们"学徒"的那些日子,对"老琉璃厂"们充满了敬意、怀念和感激之情。"想一想,现在的古玩商有几个能像我当初那么幸运,有好几位前辈教做生意的规矩还帮忙掌眼?"在古玩行里打拼了二十多年的刘掌柜,慨叹自己由于受老一辈的影响比较深,观念不入流,对许多"新生事物"既看不懂,也看不惯。这些年还一直提醒大伙儿,希望古玩行的同仁能够了解、珍重那些由前辈们制定的老规矩。
说到现在古玩店"遍地开花"的情形,刘学贤还是爱提过去。"老人们告诉我,那会儿,古玩店也不是随便谁都能开的。常常是,一条街上十几个学徒的里面,能有两三个聪明好学、有出息的,被一些有经济实力且懂古玩的投资商看上被聘为掌柜。学徒的刚进门时只负责搞卫生,端茶倒水之类的,绝对不许触摸店里的古玩。"已故碑帖专家马宝山先生当初就是在琉璃厂学徒起家的。
据说"老琉璃厂"们中河北人居多。刘掌柜说,这些几尽沧桑的老人从自己一生的从业经历中参悟出,古玩是一个博大精深的传统行业,这行当里的知识几辈子都学不完。他们告诉自己,过去无论名人、文人或高官,在接触古玩时,都老老实实,不敢放大话,吹大牛,不像现在有些人,狂傲得很,自认为很有钱,声称没有不敢碰的,也没有不敢买的。刘掌柜说,其实上当受骗的却往往是这些人,自以为看过几本书,跑过一些市场,逛过一些店铺,结识了几位店主,熟悉了几句行话,就成专家了。"进这个行当之前,最好先了解水有多深,别光听利有多大。多揣摩揣摩那些'悲欢离合'的故事,让自己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古玩这东西玩好了长寿,玩不好可折寿啊!"耳闻目睹了太多悲剧性场景的刘掌柜,这样提醒那些热衷于古玩的外行人。
·上一篇文章:辉煌的潘氏家族 百岁老太护国宝一生
·下一篇文章:贵为外事珍品的中国皇家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