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古玩店的规矩 卖假货两次就会被摘牌

老北京古玩店的规矩 卖假货两次就会被摘牌


来源:《北京晚报》   文章作者:佚名

 

  现如今,京城里入古玩行当的商人恐怕一是祖传的不多,二是熟悉老规矩的不多。毕竟,绝大多数民国时期的老古玩商早已作古,或是在家颐养天年。京城里私人古玩店自改革开放以来到现在,出现也不过二十余年,“摸着石头过河”对大多数经营者来说,是在所难免的事情。可京城里也有这样的古玩商人,凭着“捷足先登”,赶上了好时候。

  古玩商都知道琉璃厂是块风水宝地。二十多年前,京城的第一家私人古玩店“贤燕堂”就在这里开了张。说起来,店主刘学贤的祖上,也不是经营古玩买卖的。但是把店开在了“风水宝地”,刘掌柜可是走了“鸿运”——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这里聚集着一批老北京古玩行里的高手:陶瓷专家徐震伯,碑帖印章专家付大佑,过去廊房头条的玉器珠宝商王春霖,还有专玩儿字画的张有光。那阵子,这些“民国遗老遗少”或已退休,赋闲在家,或被国营古玩店聘为顾问,帮着“掌眼”。坐落在东琉璃厂的“贤燕堂”紧邻怡坊斋、博古斋那些国营店铺,几位老爷子一来二去,知道了年轻的刘掌柜开的是私人买卖,还属于“新手上路”,于是热心相助。春夏秋冬,他们成了“贤燕堂”的常客,喝着茶,聊着天,就教会了晚辈不少做生意的老规矩和前辈们总结出来的赚钱诀窍。

  刘掌柜说,当时,老爷子们最担心的就是他这个年轻的买卖人不懂规矩,上不了正道,所以灌输最多的,是那些老规矩。“过去古玩行里,信誉最重要。商会对会员都有着严格的要求,刨坟掘墓不许,卖假货如有二次,便会被摘掉商会会员的牌子……”京城过去的古玩行商会是古玩权威机构,里面都是行家,属“内行领导内行”。出现买家和卖家对古玩的真假有异议时,由商会出面鉴定,出具结论,没人不信服。“那会儿,哪家店要是卖了假货让同行知道了,再混下去就很难了。”刘掌柜说,古玩这行当,说到底拼的就是眼力。过去,没有人因为觉得买错了而回头登门退货的,一是觉得丢不起这个人,怕别人知道自己打了眼;二是买错了说明自己眼力不行,怪不得别人,只能认缴学费。现在,买家回头退货的事时有发生,造假的故事也能听到不少。说到这儿,刘掌柜长叹一口气:“多些规矩其实对商家和买主都有好处啊!古玩属文化领域,古玩交易不仅需要极高的专业知识和眼力,也需要交易者胸怀一腔正气,否则就会成为浑水一潭。”

  过去老北京古玩行还讲究不同的买卖,在不同的地界经营。像"挂货铺"一类的都开在花市一带,店里往往什么都有,货比较杂。那些专营字画、印章、瓷器的古玩店,都开在琉璃厂、地安门、东四和西四一带。前门的廊房头条是玉器珠宝行的云集之地,可能有历史上的原因,这里回族商人比较多。

  古玩行里还分做"洋庄"的和做"国内庄"的。前者专卖货给洋人,直接出口海外,后者服务于本地客人。古玩店的客人都是熟客,即便有新主顾,也是老客人介绍来的,这与现在的情况也大不相同。现在逛古玩店的客人,可谓来自五湖四海,各色人等都有,京城各处的古玩城,似乎也成了一些外国游客的定点购物场所。这令从业二十余年的刘掌柜有些匪夷所思。有时,看着一些完全是瞧热闹的人走进店里,想摸摸看看物件,心里真捏着把汗。"过去到店里看东西,上手也是有严格的规矩。对那些不懂行规的外行商人,一般店家不会拿出东西供其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