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宝”类节目缺少规范遭到文物专家抵制

“鉴宝”类节目缺少规范遭到文物专家抵制


来源:中国民俗文化网   文章作者:刘畅 张舵



  民间文物鉴定活动监管缺位

  受访的专家指出,由于文物收藏专业性非常强,收藏者和卖家的信息不对称,藏品在流通过程中的鉴定评估尤为关键,但由于缺乏相关的监督约束机制,处在一线的鉴定人员几乎只剩道德约束这最后一道防线了。

  2006年底,北京的一位张姓收藏者向国家文物局举报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孙某某打着“国家权威”的旗号开具虚假鉴定证书欺骗群众。这位举报人先后将自己从游贩手里购买的27件瓷器送到在北京古玩城“坐堂”咨询的孙某某处进行鉴定,其中14件被鉴定为真品,还有3件被鉴定为“极有价值的元青花”。张先生为此支付了高达2.5万元的鉴定费。

  然而当张先生把被开具证书的瓷器拿到北京嘉德、华辰等拍卖公司时,却全部被拒收。另请其他多位权威专家鉴定后被告知“全是新仿的赝品,年头还不如你岁数大。”而当张先生联合其他受害者欲与孙某某对簿公堂时,孙却堂而皇之地称“我就是这么看的,这是学术争论。”

  国家文物局调查后认定,举报事实确凿,于2007年1月将孙某某从“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解聘。由于目前对民间文物鉴定证书的法律责任不明确,这类民事纠纷往往不了了之。本刊记者日前走访北京古玩城时发现,孙某某竟然仍在上班。

  接受采访的有关专家指出,当前民间文物鉴定活动缺乏监管,已经直接危害到消费者的个人利益。一些不规范的鉴定机构和个人为吸引人气,颠倒是非,制造民间处处是宝贝的假相,向大众灌输一夜暴富的投机心理,极大地歪曲了文物收藏的意义,起到负面的社会教育作用。长此以往,将不利于收藏市场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文物保护。

  此外,不规范的鉴定市场,也给文物非法流通带来了可乘之机。由于监管缺位,政府对民间文物流通的具体情况、合法性也就很难掌握,长远发展下去将造成国家收藏和民间收藏的脱节,特别是影响到政府打击文物非法流通工作力度。

  专家呼吁建立严格制度规范文物鉴定市场

  本刊记者获悉,民间文物鉴定市场的混乱局面已经引起中央领导和专家的关注。不少专家呼吁,国家有关部门应尽快出台管理法规,对民间文物鉴定活动进行规范,遏制欺骗行为的发生,维护市场健康发展。

  国家鉴定委员会委员、天津市文物出境鉴定站站长李凯对本刊记者表示,当前以文物系统内部资源向社会提供鉴定服务已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而民营性质的鉴定中介机构却表现出强劲的发展潜力,并已经形成规模,开始要求得到合法地位和平等权力,它们对政府部门加强管理、规范市场也有着强烈的期盼。

  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谢辰生认为,由于缺乏统一的认证、管理和制约,使大量不具备基本条件、也不能独立承担民事行为责任的机构和个人进入文物鉴定市场,是造成当前民间收藏文物鉴定市场秩序混乱的主要原因。政府有关部门应在出台相应管理办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出“社会文物鉴定资质认定”机制,把好“准入”关,并通过法律监督和信用机制对民间文物鉴定行为进行制约。

  国家鉴定委员会的一位陶瓷专家指出,在行业内部事关公共利益、涉及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专业技术工作领域实行资质认证、持证上岗制度,是现代公共管理的普遍模式和发展方向。民间文物鉴定活动越来越多地关系到老百姓的权益和财产安全,依法建立相应的准入制度势在必行。

  多位受访专家指出,鉴定工作同时也是统计工作,通过建立完善的鉴定制度,不仅维护了广大消费者的利益,而且可以为我们掌握民间文物资源,遏制非法文物流通带来巨大帮助。将来随着鉴定登记工作的规范,我们对民间文物流通的情况将具有更准确的了解,做到真正认清家底。

|<< << < 1 2 > >> >>|


·上一篇文章:盛世收藏:火爆难掩隐忧
·下一篇文章:末代皇帝私藏书画80年的悲欢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