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皇帝私藏书画80年的悲欢离合
来源:中国民俗文化网 文章作者:陈彬斌
24件展品估价2亿元,包括宋徽宗《瑞鹤图》、张旭《古诗四帖》、欧阳询《仲尼梦奠帖》等在内的原清宫珍藏80年后首次回到北京
传世珍品惊人眼 清宫书画藏品是如何散佚的 ·上一篇文章:“鉴宝”类节目缺少规范遭到文物专家抵制
匆匆地在打开的书画上印上“宣统御览之宝”,然后塞入两个黄包袱中,交给别人带走。这是16岁的末代皇帝溥仪从1922年11月16日开始几乎每天必做的工作之一。他以鉴赏为名,调阅已经属于民国政府的原清宫收藏书画,通过其弟溥杰之手,偷运到了宫外。偷窃持续了73天,包括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在内的清朝历代皇帝收藏的稀世书画珍品共1353件被偷运到了宫外。
9月1日至12日,一个名为“旷代风华”的展览在刚刚落成的北京新保利大厦艺术博物馆展出,来自辽宁省博物馆的24件藏品,包括宋徽宗的《瑞鹤图》、张旭的《古诗四帖》、欧阳询的《仲尼梦奠帖》、赵孟頫的《饮马图》等真迹,引起京城轰动,这是80多年前从清宫散佚的书画珍品第一次回到北京。据业界估价,24件书画价值至少2亿元人民币。
刚刚开放的保利新大楼的艺术博物馆中,川流不息的人群涌向不大的展览厅,崇敬的目光在这些名垂青史的不朽之作上驻留。虽然展品只有24件,但几乎每件都在中国书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观者对许多作品的名字都耳熟能详。
作为展览宣传画背景的《瑞鹤图》特别引人注目。该作品是公认的宋徽宗赵佶存世工笔写实类花鸟画真迹,构图和技法俱称精到:画面一改花鸟画传统的构图方法,将飞鹤布满天空,一线屋檐既反衬出群鹤高翔,又赋予画面故事情节,在中国绘画史上是一次大胆尝试;绘画技法尤为精妙,图中群鹤姿态百变,无有雷同,鹤身粉画墨写,睛以生漆点染,整个画面生机盎然。旁边是赵佶以其著名的瘦金体题诗一首。据记载,1127年,金兵攻陷宋都汴梁,《瑞鹤图》散落民间,不知去向。600年后的18世纪,《瑞鹤图》竟奇迹般现世,归藏清内府,备受诸帝珍爱。
其他展品也是难得一见的国宝,如《仲尼梦奠帖》为“初唐四大家”之一欧阳询的行书作品,有“欧阳询行书第一”之誉;《古诗四帖》是狂草开山之祖、唐代大书法家张旭的狂草代表作;《论书帖》为唐代草书大家怀素仅有的几件传世墨迹之一。
辽宁省博物馆馆长马宝杰研究员介绍说,这些作品,尤其是晋、唐时期的,大多没有落款,都是后人根据前人的著录来鉴定的,如张旭的《古诗四帖》等。在国内晋、唐、宋时期的书画名品中,辽博的藏品占据了比较重要的地位。
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都好古董,因此前朝书法绘画名家名品被大量搜罗入宫,其中乾隆对收藏的爱好堪称狂热,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和王恂《伯远帖》都是他收藏的精品。
1911年辛亥革命后,溥仪在紫禁城待了11年,这期间文物流失愈演愈烈。1922年,溥仪以“鉴赏”的名义,秘密把宫内收藏的古书和名人字画分6批运至天津,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墨宝《曹娥碑》、《二谢帖》,怀素、欧阳询、赵孟頫等人的真迹,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等都在其列。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将溥仪赶出宫。之后,溥仪在天津度过的6年,正是靠变卖部分藏品来维持生活。1932年,溥仪辗转由天津到长春之后,他分多次从天津通过海路偷运国宝书画到长春。
1938年,溥仪将携带国宝中的书画藏进新修的伪满皇宫博物院(后人俗称小白楼)里,晋朝的《曹娥诔辞卷》、五代大画家董源的《夏景山口待渡图》、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等是其中最出色的一部分。
1945年,伪满洲国随着抗日战争胜利而土崩瓦解,这批书画又上演了一幕惨烈的离散悲剧。马宝杰
·下一篇文章:辉煌的潘氏家族 百岁老太护国宝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