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家长学院
白族的服饰有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并在其中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色。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白族先民以滇池为中心的滇僰人“头饰羽翎”。在晋宁石寨山出土的青铜器舞蹈图像中,舞者全戴羽冠,顶插长翎,上身裸露,下着兽皮羽毛带状裙。洱海地区,唐初白族先民之一的西洱蛮,男女以毡皮为披,女子絁布为裙,男女赤脚。《云南志》卷五云:“东有白蛮,丈夫妇人以白缯为衣,下不过膝。”“妇人,一切不施粉黛,以酥泽发。贵者以绫锦为裙襦”。“若子弟及四军罗苴以下,则当额络为髻,不得戴角;当顶撮髽髻,并披毡皮。俗皆跣足,唯头囊特异耳。南诏以红绫,其余向下皆以皂绫绢。”“曹长以下得系金佉苴(即腰带)”。“有超等殊功者,则得全披波罗皮(即虎皮)”。南诏王室及清平官、大将军,已效汉服,上衣圆领宽袍大袖,下着宽裤紧腿,有靴。诏王头囊为钟鼎式,文官头囊为黑色莲花式,武官为虎头式。
大理国白族服饰,王室及1皆衣绫罗绸缎。元代,服色,“略本于汉”,“男人披毡椎髻,妇人不施粉,酥泽其发。以青纱分编绕首系,裹以攒顶黑巾。耳金环,象牙缠臂。衣绣方幅,以半细毡为上服”。
明清以来,白族服饰,一般说来,男子的服装各地大体相同,妇女的服饰则各地有着差异。
大理等中心地区白族男子的服饰,头缠白色或蓝色的包头,身着白色的对襟衣和黑领褂,下穿白色或蓝色长裤,肩挂绣着美丽图案的挂包。碧江四区一带白族(勒墨人)男子在对襟衣外,加穿一件长可过膝的麻布坎肩,下着宽裤衩,肩挂一把护身长刀和一个花布袋,项间佩挂数串彩色珠子。大理海东的男子,头戴瓜皮帽,足穿白布袜和“云头”红鞋,身穿短大襟上衣,套以麂皮领褂,外面还加穿几件布质或绸质领褂,腰系绿丝裤带,挂以麂皮或绣花兜肚。
至于白族妇女的服饰,大理一带多穿白色上衣,外套或红或蓝或黑色丝绒领褂,下着蓝色宽裤,腰系缀有绣花飘带的短围腰,足穿绣花的“百节鞋”;臂环纽丝银镯,指戴珐琅银戒指,耳坠银饰,上衣右衽佩着银质的“三须”、“五须”;已婚者挽髻,未婚者垂辫于后或盘辫于头,都缠以绣花、印花布或彩色毛巾的包头。衣外腰带为多层厚布缝制成硬板带,女孩五岁起系围,使腰身如蜂形窈窕。外系绣花飘带的双层短围腰,或立或行总婀娜多姿。脚穿船形绣花鞋,表示江海无阻一生顺利。邓川一带的未婚女子则戴小帽或满布银铃的“鼓钉帽”、帽檐高翘的“鱼尾帽”。居住在丽江九河的白族妇女的领褂,多为氆氇,袖、脚镶着花边,披着背有七星图案的轻软羊皮。保山阿石寨妇女所穿的对襟衣,前襟齐腰,后襟过膝,臂套彩色袖筒,前系长可及地的围腰。碧江白族妇女的服饰,头戴镶有海贝和白色草子的花圈帽,顶佩十数串彩色小珠子,身穿黑色或花色短衣,腰围前后镶着三道海贝和珠子的绣花围腰,赤足。大理海东新婚女子的发饰,梳“凤点头”(凤头、凤背、凤翅、凤尾俱全),身着大镶大滚的红绿衣裤;青年妇女也戴“鼓钉帽”。
鹤庆坝区甸北白族姑娘则以头顶外罩或蓝或紫或黑的两幅1尺2寸见方的头巾,外沿头缠3丈6尺红头绳,象征一年360天。甸南坝沙河南妇女戴“千褶百皱荷包形黑色大圆帽”,象征头顶日月。松桂、北衙妇女用2丈4尺黑布包成尖尖头,象征一年24个节令。
20世纪80年代后,西服革履、烫发化妆也在坝区城镇白族青年男女中流行。
上一篇: 畲族服饰
下一篇: 南丹瑶族服饰
标签:
【相关文章】
中国传统服饰--旗袍
柯尔克孜族的服饰
苗族服饰
福州妇女发式的演变
江南水乡服饰
汉族衣冠源远流长
商周时代的服饰
彝族服饰
汉代的服饰
秦代的服饰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魏晋南北朝的服饰
孝黎服饰
南丹瑶族服饰
傣族服饰
白族刺绣服饰
察哈尔服饰
畲族服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