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传统文化氛围的大环境
本报记者(以下简称“记”):许多到过日本的人,可能都会有一个非常鲜明的印象,就是这个国家一方面非常现代化,另一方面却非常古老。民间还保存着许许多多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在社会上受到高度的重视,公众都把欣赏古典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当成一件很荣耀的事情。
小川直之(以下简称“小川”):再好的政策和法规,如果没有社会大众的配合,非遗保护与传承是办不好的。民间流行,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词,在日本非遗保护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事实上在日本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人收入并不算高,在整个社会收入群体中算中等水平,但非遗的普及度很大,很多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有较为全面的认识,甚至还会一两样。
记:也就是说形成了一个非遗的社会生活氛围?
小川:当我们精细梳理的时候,才惊讶地意识到,原本,在我们平常的生活和熙熙攘攘的人群里,就隐藏着若干无形的文化遗产。民间传说、方言习俗、音乐舞蹈、礼仪庆典、生产生活方式……几乎每一项遗存都积淀着久远的岁月印痕,记录着活灵活现的民族审美。正是在这种弥漫着传统文化氛围的大环境中,激发了人们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这就是为什么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在日本经久不衰地保存下来的又一秘诀,即民间的认同基础。
与时尚结合 吸引年轻人
记: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的符号,如何在年轻人中打下烙印呢?
小川:日本人对于传统的坚持以及对于时尚的敏锐在国际舞台上鼓舞着了亚洲文化,日系的风格可以说是一种耐看、精致、素而不凡的。同样是将传统与时尚结合,一顶普通的鸭舌帽也会因为上面的传统纹样,让潮人们爱不释手。
记:日本年轻人中现在流行什么非遗项目?
小川:鼓笛!据统计,现在大约有10多万日本年轻人喜欢鼓笛,我的儿子也在其中,他非常迷恋,课余经常参与活动,而且碰到假期,还会跟朋友组成类似乐队的团体,到街头和剧场去演出,在年轻人中很有影响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未来是不能脱离年轻人的责任而论的,如果我们的非遗保护,多重视年轻人的审美视角和需求,多与他们的生活和喜好相结合,还是很有生命力的。
记:现代社会的年轻人可能在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意义上有些困难,日本是如何解决的?
小川:在传统社会里,外界的信息有限,年轻人主要从社会群体的老一辈那里获得新知识,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在日常活动中,自然而然地、直接地代代相传。但在现代社会就必须借助现代传媒的力量广泛传播,在日本很多报纸、杂志都开办了副刊性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专栏、专题,还会制作大量的影视节目吸引年轻人。我看到亚洲不少国家也开始这样做,而且很有成效,像韩国的《大长今》。
非遗+旅游 成都做得很出色
记:现在不少地方把非遗保护和文化旅游结合在一起,您认为效果如何?
小川:这是非常好的办法!日本很重视旅游对非遗的保护和传承。这方面,成都做得也非常好,比如这次非遗节,通过非遗博览园的集中展示,既让大众了解了非遗保护的知识,也让平时较少与大众接触的非遗有机会表现。通过推出衍生产品等举措,还可以带动非遗经济,节庆、礼品等与游客、大众形成互动关系,非遗保护就生动起来了。
记:第一次来成都吗?印象如何?
小川:成都很有魅力,尤其是在震后的非遗保护方面,给日本提供了学习的经验。总体来说,这座城市生活气息很浓,美食很多,在日本有一道非常流行的中国菜麻婆豆腐,就是成都的川菜。我在成都吃了,比日本的麻辣!
(本文来源: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本组稿件由本报记者 赵斌 报道)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 网易-成都日报 2011-06-09 04: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