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少数民族特色文化旅游业进入快速发展期
正在崛起的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产业是新时期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新动力。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国内旅游市场迅速兴起。既有壮丽的自然景观,又有丰富多样民族文化风情的民族地区逐渐成为国内外游客重要的旅游目的地。进入新世纪,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具有少数民族地域特色的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增长,正在成长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从2000年到2006年,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国际游客总量年均增长9.5%,国内游客总量年均增长16.3%,国际和国内旅游收入年均增长速度分别高达13.1%和24.8%。2006年,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国内外旅游总收入达1482亿元,人均838元。一些少数民族文化大省(如云南、四川)的文化旅游业异军突起,在推动发展方式转型、经济结构转变上开始扮演主角。
文化旅游业是产业关联度高、劳动密集的环境友好型产业。它为民族地区克服生态脆弱、环境容量较小、工业基础薄弱等不利因素,创新发展模式,实现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相协调提供了新的选择。同时,它也为民族地区通过内容创新、表现形式创新、技术与服务创新等手段推动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提供了机遇。快速发展的少数民族特色文化旅游产业正在成为越来越多的民族地区实现经济、文化、社会协调发展的新引擎。
(八)少数民族文化对外交流迈出新步伐,国家影响力不断提升
随着我国对外文化交流工作的不断加强,少数民族文化走出国门,活跃在国际舞台上,展示出独特的魅力,有力地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传播和国家软实力建设。积极开辟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团体对外交流渠道,丰富交流内容和形式,成为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一大亮点。目前,从中央到地方已有100多个少数民族艺术团体走向世界,少数民族艺术团组出国访问约占全部出国演出团组的30%~40%。在中法文化年、中俄国家年、中华文化非洲行以及北京奥运会等重大活动中,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绽放光彩,产生了良好反响。
四、少数民族文化工作60年来积累的宝贵经验
少数民族文化工作是我国文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60年的实践,深化了我们对少数民族文化工作规律性的认识,也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
一是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主旋律、尊重差异性、提倡多样化,推动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和谐发展。
二是必须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把握规律性,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推动少数民族文化改革创新,不断增强少数民族文化的生机和活力,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三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少数民族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生产更多反映各民族生产生活、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增强少数民族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四是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倡导一切有利于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思想和文化,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
五是必须坚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优先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文化事业,保障少数民族群众基本文化权益,让各族群众共享文化改革发展成果。
六是必须坚持从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采取特殊的优惠政策措施,支持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可持续发展。
五、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的背景下,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工作面临的严峻挑战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新的文化发展理念分析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现状,我们看到,半个多世纪以来,少数民族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相比较而言,民族地区的经济、教育、科技发展水平还显得非常滞后,民族文化资源的流失还在制约着文化产业的发展,民族地区文化体制机制以及政策和理论创新的不足,还从各个方面束缚、阻碍着少数民族人民群众文化权利的实现和少数民族文化生产力的解放。应当承认,少数民族文化发展还是我国经济、社会、文化总体发展格局中的一块短板,影响了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高和综合国力的提升。
(一)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滞后,从根本上制约了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是少数民族发展的物质基础。由于经济基础、区位条件、人口素质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民族地区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了很大进步,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有显著的差距,甚至低于西部地区的平均水平。
2006年,全国民族自治地方人口占全国总量的13.45%,但地区生产总值只占全国总量的8.8%,人均GDP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2/3,财政收入只有全国总量的3.3%。从城乡居民收入情况来看,2006年,全国民族自治地方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70.2%、西部地区平均水平的68%;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79.1%、西部地区平均水平的95.6%。受收入水平制约,全国民族自治地方城乡居民文化教育娱乐服务消费支出水平不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也低于西部平均水平。2006年,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城镇居民人均文化教育娱乐服务消费支出847.7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70.4%、西部平均水平的83%、东部平均水平的53.1%;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文化教育娱乐服务消费支出195.1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3.9%、西部平均水平的94.4%、东部平均水平的45.3%。文化消费水平相对较低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阻力。
同时,经济发展滞后也使民族地区教育、科学事业长期处于投入不足的状态,制约了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从教育经费投入水平来看,2006年全国民族自治地方的教育经费支出仅占全国教育经费支出的7.7%;人均教育经费427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7%。从科研投入来看,2006年,8个民族省区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总量占全国的2.9%,占本地GDP的比例平均只有0.44%,不及全国平均水平的1/3。
(二)民族地区教育与科技发展水平落后,导致民族文化活力和竞争力不足。教育水平和科技发展水平是少数民族文化创新与发展的基础条件,不仅关系到少数民族人口整体素养的提升,更关系到少数民族文化活力的保持和竞争力的提升。一方面,只有人口的文化素养整体上得到提升,人们的文化消费与创造才会更加自觉,少数民族文化才会获得更多的活力。另一方面,只有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进行创新与传播,少数民族文化才能在全球化竞争中保持其竞争力。
我国民族地区教育与科技发展水平处于全国落后地位。从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阶段入学情况看,2006年,全国民族自治地方每10万人口中中学阶段和大学阶段在校学生人数分别为7041人和639人,分别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89%和35%。从成人文盲率来看,根据2000年第5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全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有20个民族文盲率高达20%以上,有6个民族的文盲率高达40%以上。近年来,随着民族地区教育投资的持续增加以及免费义务教育的全面实施,少数民族人口中文盲所占比例有所下降,但文盲比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状况并没有显著改变。2007年全国15岁及15岁以上的人口中,文盲比例下降到8.4%,但8个民族省、区中有5个地区的文盲比例高于这于这一水平,其中西藏地区的比例高达36.8%。
从科技发展水平来看,民族地区也处于全国落后地位。根据国家统计局进行的区域科技进步监测结果,2007年8个民族省区综合科学技术进步指数为35.82%,比全国平均水平低近15个百分点,在31个省、市、自治区中排在20-31名之间。而排名最低的西藏自治区,综合科学技术进步指数仅为22.17%,与水平最高的上海相差57个百分点,全面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显然,教育与科技发展滞后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保持活力和提升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文章来源:大洋新闻 2009-10-06 08:34:00
【本文责编:思玮】